鲁迅的样子
在我们的印象里,鲁迅的样子基本是没什么变化的,有点定格:朝上竖起来的头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方脸,一脸的严肃,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是手里拿着香烟,就是拿着笔。总之,就是那种冷峻的让人敬畏的样子。尤其是那双眼睛,基本上都不正眼看我们,总是斜视向一边,而且总是朝向远方,仰着头,朝上看,给人一种高大的感觉。 其实,鲁迅的个头并不高。当我们看到他和萧伯纳和蔡元培这张照片,就能看出来,他和萧伯纳差了一头,和蔡元培也差了半头高。所以,他的形象总是只有半身像,仰着头,看向远方,才能体现出来那种精神和气质。 鲁迅的样子肯定也不是总只有一个样子,发型也并非一直没有变过。小时候肯定也剃过头,留过辫子,在日本作为留学生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他肯定又是另一种形象,年轻的时候也一定还没有留起胡子,也还戴过帽子。 鲁迅手里的烟和笔其实变成了象征符号。他并不是一个只会吸烟和写文章的人。他手里还会拿别的东西。 鲁迅也年轻过,也有过十五六、二十郎当岁的装逼、逗比年龄,小时候也会调皮淘气捣蛋恶作剧,照个照片也会有一种民国屌丝范儿,跟现在的摩登青年没啥区别。有时候也会弄弄长头发,不修边幅的文艺范儿。 鲁迅并不总是带着满脸的仇恨的,要不然怎么能那么吸引小青年和小女生呢?我们不能总是把他看成一个战士或者斗士的形象,他也并不是总拉开架势和别人要对骂、干架的二百五,更不是一个不苟言笑面无表情冷冰冰的战斗机器。 鲁迅之所以成了那样一种定格的形象,主要是许多人从他自己的文字里看出来的。加以传播扩散,那时候还没有QQ,没有微信,没有微博,所以只能以口传口,偶尔在杂志或者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或者谁写了一段话,尤其是那些嘴快的青年,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模子,鲁迅的样子被定格了,一旦鲁迅先生哪一天稍微没有注意自己的形象到菜市场去,或者广场,估计没有人能认出来了。再加上后来被官方树立成伟大的旗手,他的形象也就逐渐刻板起来了,而且几乎看不到他脸上有关于笑的文字——也许除了特别亲近或者亲属里才敢写一写吧,其他人或许也最多提到一笔,那是他的幽默。因为,小青年都是带着一种景仰的心情去写鲁迅的,那么就把一个小个子神化了。 说到这一点,我不能不提到毛泽东。鲁迅的地位和毛泽东分不开。毛泽东给他那么高的评价,把“伟大”和“最”这样的字眼一连串的都送给他,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什么?因为鲁迅比毛泽东整整大一轮,也就是12岁,在鲁迅跟前,毛泽东就是个小青年,自然年轻的时候很受鲁迅文章的影响,虽然说毛泽东的权力和地位在不断的变化和增高,但是,这种对偶像崇拜的心理却没有怎么变化。最关键的是,毛泽东这一辈子没有见过鲁迅,鲁迅对他有那么几句评价,说两声“不错”,或许他就会激动不已了。而且鲁迅去世的时候,恰好是毛泽东刚刚走完长征转战大西北的时候,虽然已经基本掌握了党的核心权力,但是地位也并不是那么稳固,当时刚到陕北,和刘志丹等人之间还有各种矛盾和斗争,国共合作也在10月10日的重庆谈判后确定,接下来一个多星期,鲁迅就去世了。甚至都没看到12月12日的那一出精彩好戏。 我好像扯远了。 其实就一句话,毛泽东把自己心中的偶像制造成了全民族的偶像。因为这个偶像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偶像,所以树立起来就更容易。凭借鲁迅的人气和实力,“圈粉”根本不是问题。但是,作为公众人物,有机会见到鲁迅的人是不少,但能够小范围内聊天吃饭的人是不多的,就像现在明星演出,现场见的人不少,能搭讪或者被看一眼的就没几个了。那么对于这样的偶像,必须在形象方面时刻注意,宣传的时候必须符合偶像的标准,因此,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关于鲁迅的影像、画像、照片都必须符合“伟大人物”的标准。于是,鲁迅就成了这样子,他的形象就开始被固定下来了,所以,他就只有一张面孔了,除了脸是自己的,除了他自己拍的照片,凡是他人创作的文艺作品中,所有的物品都变成了道具——甚至包括他的脸上的一切符号——很多人后来写到他死的时候,瞻仰遗容都不忘带出一笔对他生前印象的描绘。
注:附件中的文档里有相应的照片,可以作为资料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