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段为本,细心感悟 — —关于阅读练习题 阅读分析题是大多数同学的弱项,课内的较之课外的 还稍好一点,一遇到课外阅读题,不是知难而退,一个字不写,就是乱写一气,所答非所问。上次的拔尖考试,我改阅读题,40分的分量,最多得了30分,最少的得了6分。针对这种情况,我单独抽出了一节时间,意在引导学生入做阅读题的门。 这节课我是这样进行的:以例文教方法。 基础训练上有篇文章《留在我心底的眼睛》,原文如下: 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苏叔阳 今天的少年,不会知道那时候……那时候,是1966年的8月。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就卷起了“横扫一切”的风暴。亲人不再相认,同志间不再真诚。疯狂、颠倒,整个社会混乱了,人的心也倒悬起来。 那时候,我是个27岁的青年,在大学里教书。在那风暴刚刚腾起的时候,我就被列为“横扫”的对象,挨了无数次“批斗”。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也不知道,连同那些批斗我的人。我的心充满了迷惘和痛苦。人人远离我,仿佛我是个传染病患者。 当批斗者也玩腻了的时候,我被打发去拔草,从晨至昏,蹲在热地里拔草,是难受的,尤其是心里难受的时候。 一天中午,太阳正毒。我蹲在校园的铁栏墙边拔草,铁栏外,是一条通往近郊农村的小道。小道上有来来往往的行人。骑车的,步行的,凡看到我们这些拔草者,都会停下来,或者默默地看一阵,或者高声地讽刺、低声议论一番。我以为这是种污辱,我的心淌血了。 不知什么时候,在铁栏外站了一群小学生。他们站在铁栏外,指手画脚地议论我们,用最纯洁的心诅咒我们,还有几个男孩子用土块、小石头砸我们。我不能违犯“纪律”离开铁栏杆。我只有忍受那诅咒、那石块,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四周一片黑暗。假如连纯洁的孩子都疯狂了,生活还有什么希望。 就在这时候,一声轻轻、甜甜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叔叔!”我抬起头,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站在铁栏外面对着我。她乌黑的短发下有一又明澈的眼睛,清秀的脸颊上滴着汗水,手里捏着两根冰棍儿。 “叔叔,给!”她把一根冰棍儿从铁栏外伸过来,两只眼里全是真诚和期待。 周围的孩子们哄地发出一片嘲笑和指责。她连头也不回,只是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期待地望着我。 在我从睡梦中被 人拉起推到学校的时候,在我被 草绳捆住,头上被罩上厕所里的便纸篓的时候,我没有一滴泪,这时候,我却止不住泪水了。我的小泉被一个小姑娘的心捅开了。 我不敢吃,也实在不愿吃那根冰棍儿,这将会给那个小姑娘带来灾祸。我抬起泪眼凝望着她。她却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周围一片寂静,那些哄笑的孩子们也噤了声,所有的人都看着她,连同那些过路的人。 小姑娘也凝视着我,给我以鼓励和安慰。我终于忍不住,伸过头去,咬了一口那冰凉甘甜的冰棍儿,然后,伸出脏手,捏住那冰棍儿,把它递给一位现在已经告别这个世界的历史学老教授。那老教授也泪眼模糊,颤抖着手接过这孩子最珍贵的赠予。 当我再回过头来的时候,那小姑娘已经走了,只有她洗得褪色的蓝布上衣在小路上飘摆……啊,你这清秀的小姑娘。你的姓名我不曾知道,但是你的爱心,你的正直,你的明澈的眼睛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使我渡过了那疯狂、颠倒的岁月。我永远感谢你。 也许你今天已经步入中年,成了国家的栋梁;也许,你早已经把这件小事遗忘。可是,你的那双眼睛永远留在我心底,它将伴随我走完生命的路程。 1、第1自然段提及的“风暴”使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3、当小姑娘“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时”时,“周围一片寂静,那些哄笑的孩子们也噤了声”,请问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周围人的态度? 4、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我的泪泉被一个小姑娘的心捅开了”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5、请用“也许……也许……可是……”造句。 6、本文刻画小姑娘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针对内容,我的训练步骤如下: 第一:读短文,了解大意。 第二:依据问题,细读感悟。 对于做阅读题的短文,在读通了文意之后,要有针对性地去读,这个针对的内容就是后面的练习题。引导过程如下: 一,先看第一题。第1自然段提及的“风暴”使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题意就清楚地指出了能回答这个问题的重点部分:联系第1自然段。这是简单地从文章中提取信息。只要同学们能读上两遍第一段,就知道怎么回答了。仔细读读第一段的四句话,哪些是说社会变化的呢?不言而喻:是最后两句。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就不是简单地提取信息了,而是在提取了之后要经过自己的感悟再表达出来。这里,我对同学们作了提醒:这里的“黑暗”不是自然的天黑,而是作者心中的一种感受,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告诉同学们仔细读画线前后的句子,也就是反复读画线的那一自然段。从“纯洁的心诅咒我们,纯洁的孩子都疯狂了,生活还有什么希望。”可以悟出是内心的绝望。进而再用流利地语言表达出绝望的原因。社会的混乱影响了孩子们,孩子们都疯狂了,我觉得生活在黑暗中,内心充满了绝望。 三,当小姑娘“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时”时,“周围一片寂静,那些哄笑的孩子们也噤了声”,请问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周围人的态度? 这也是一个需要整理自己认识的题。“什么力量”不是“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的那个动作造型,而是这个动作造型中透露出的小姑娘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让学生读小姑娘拿冰棍儿前后的句子和段落,体会一下这是什么精神。经过仔细读,有同学从中找到了几个关键性的词:“真诚”、“爱心”、“正直”。进而再从这几个词中感悟,小姑娘的真诚地待人打动了周围的人,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周围疯狂的人,这无声的举动影响了周围的人,所以周围人的态度转变了。 四,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我的泪泉被一个小姑娘的心捅开了”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先理解“捅”的原意:是戳、扎的意思。提醒学生思考:这是扎的是什么?用什么去扎的?看句子的意思是小姑娘的心扎我的泪泉。从这里可以看出不是扎而是触动的意思了。小姑娘的心触动了我的感情,扎破了我那被细密包裹起来的感觉冰冷的心,让我感动地流泪。小姑娘什么样儿的心呢?联系第三题,是小姑娘的爱心,小姑娘的真诚。从中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捅”的形象生动。 五,造句。用“也许……也许……可是……”造句。 提示前两个是假设两种情况,后一个可是表示是转折。不能照抄短文。 六,本文刻画小姑娘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前五题的分析,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意思,了解了小姑娘,我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形象?同学们自然会想到一些词:如天真、善良、真诚、有爱心等。 小姑娘形象出现的背景怎样?联系有画线句子的那一段,容易看出小姑娘是在别人包括别的小孩子都对我侮辱,拿我不发人看的情况下出现的,也就是社会一片混乱的情况下。那这两个问题能回答清楚 了,也就不难回答这个形象的作用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社会混乱、是非颠倒的情况下,还有这样纯真善良的孩子,说明祖国还有希望,其实也是想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期望。 第三,总结概括,便于记忆。我给同学们总结了一个顺口溜,以便他们再遇到阅读题时不要轻易地就放弃了,要好好地想,一定会做出来的。 课外阅读并不难 读懂意思最关键 能用原文不用变 没有原文也别乱 做到以下这几点 保你轻松会过关 找出有关句和段 细细品味来指点 一层一层往里问 答案自然会显现 一篇短文,六个小题,我讲了一节,收获不是满分,因为我看到了一部分同学听懂之后高兴满足的眼神,也看到了一部分同学似懂非懂的眼神,还有个别同学还是一头雾水的样子,我知道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慢慢地努力,一点点地积累,以后要按这个步骤一步步地加强训练。相信通过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来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悟生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