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议论文,可以采用“讲故事说理法”
小学生以练写记叙文为主要目标,但写作功底好的学生已经有写作议论文的经历了,而且很多孩子写得还有模有样的。中小学生写议论文,因为涉及到阅历、积累、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一般都是模仿的成分很大,真正放开手来写,还是有很多困难要克服的。但是,中小学生有着自己的特长: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大家认为“枯燥”的议论文,用讲故事的说理法来写,这样不仅降低了说理的难度,而且也使文章生动活泼,增加了可读性。其实,采用讲故事说理法只是一种通用的技巧,很好掌握。
一、什么是讲故事说理法
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可以针对作文命题或写作的意愿,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典型故事,进行叙述,然后,针对这个故事加以评述,画龙点睛地揭示出道理,让大家受到教益,这就是讲故事说理法。7年级学生王经文写的一篇作文——搭石,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在这篇文章中,她成功地通过讲述乡间人们过河,要根据水势深浅,摆上石头,而后踏着石头到对岸去的生活故事,讲述学习与搭石同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来阐释“搭石是渡河的桥,阅读是通往知识的桥”这个中心论点。小作者采用的是把故事分开讲,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递进:第一段讲目标,过河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第二三段讲“搭配”,做到“全营养,均衡发展”;第四段讲“方法”,要专注、要过心、要抓复习;第五段“总结”,揭示论点。文章一贯而下,写得自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教益。7年级学生析析的《成长的“苦”》,讲述了自己学习炒菜的故事,然后进行评述,一句话将故事扣住了论题:“不管做啥事,难都难在开头。只要把头开成了,后面也就一顺百顺了”,面对学习的“苦”,“只要永不言弃,那‘甜’就会很快来到身边,并滋润着你,催生着你的力量”。小作者要说的道理本来有几分抽象,然而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便与论题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大家似乎觉得是在听故事,并没有感觉到那种说理的枯燥。
二、讲故事说理法的特点
讲故事说理法至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讲故事”是手段,“说理”是目的。“讲故事”是为了让“说理”更通俗,更具吸引力,使说理产生更明显的效果。因为人们乐于听故事,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和思考,由此与作者要说的“理”产生共鸣。如《搭石》,讲的是大家熟知的事,由搭石引出的关于学习的道理是相通相融的,所以会很乐意接受小作者的观点,这就达到了讲故事的目的。同时,正因为道理是故事引出的,这个道理也就浅显而明了。
其二、因为是“讲故事说理”,“讲故事”的成分有作者自己掌握,故事可长可短,可简可繁,可分可聚,这就化简了写议论文的难度。中小学生记叙的功底都比较扎实,当然可以发挥自己的强项,写起来顺手,能有效地避免空洞的说教。《搭石》这个故事写得就很简略,抓住了故事的梗概,并且把一件事分散到不同的段落里,画龙点睛式地引领着读者入理,这是一种写法;如《成长的“苦”》,是集中笔力写了一件完整的故事。文章开篇先提出论题:怎样对待“锻炼自理能力上的‘苦’”。接下来写被逼着学厨艺,第一次操作炒白菜,提心吊胆地失败了;第二次操作炖土豆片,结果弄巧成拙留下笑谈。“好在我不是个光会苦恼的苦主,经过不断的苦练,终于学会了几道手艺”。故事不复杂,讲完后自然地引入了议论,“炒菜做饭,让我懂得了啥叫‘万事开头难’。不管做啥事,难都难在开头。只要把头开成了,后面也就一顺百顺了。炒菜做饭,也让我知道了啥叫‘苦尽甘来’,不管干什么,刚开始学,总会尝些苦头。一旦会干了,甜滋味就会冒出来”。这就顺理成章的由事入理,有机地把事与理结合在了一起。
到底所选的故事该长该短,该繁该简,该整块叙述还是分节叙述,完全看行文的需要和作者的设计而定,这是很自由的。
讲故事说理法方便掌握,操作起来简单,化解了中小学生写议论文的难度,但行文时有几点还是需要注意的。
1、选取什么样的故事?
讲故事说理法,当然重在故事的选择。故事选得好,不仅能够推动说理,而且还能为说理锦上添花。因此,选取故事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选取什么样的故事有助于说理呢?其实,关键在于作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我们看到,王经文同学选的故事是生活阅历式的,虽然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搭石”过河的事,但是生活经验使大家都懂得这个故事,并由此接纳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析析的《成长的“苦”》叙述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正因为是亲身经历,才容易唤醒大家的自身联想,更容易感知作者由故事发掘的道理。这两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故事。而酒衷豪的《苦难也是一种风景》,选取了古代人物、典故,将中外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叙述,凸显了“苦难也是一种风景”的论题。除此以外,还可以选取新闻故事、童话、名人事迹、英雄人物、哲理故事等等,这种选择是很宽泛的。书上写的,耳朵听的,电视里看的,自己经历的,都可以根据说理的需要来选择。
、选取的故事与所说的道理有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叙述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是为了引起读者对故事的思考,让读者的思维与自己的观点相沟通,进而接受自己的论点。从这个立足点出发,我们运用讲故事说理法时,就要选择蕴含着某个道理的故事,或由某个故事开掘出一个值得倡扬的道理。故事与我们要确立的观点(中心论点)是血肉与筋骨的关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从“搭石”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一步步学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自己脚踏实地地获取知识”的立意是“筋骨”,而论述的过程是血肉:要像搭石那样均匀搭配,要像搭石那样注意巩固,步步为营,不然就过不去“读书”这条河。《成长的“苦”》所选的学炒菜的故事,与要表达的“苦尽甘来”的道理是互为因果的,学会了炒菜,如同战胜了学习上的困难,“只要永不言弃,那‘甜’就会很快来到身边,并滋润着你,催生着你的力量”。《苦难也是一种风景》中,所选人物都是经历过一番苦难后彪炳于世的典范,他们的故事很有说服力和激励性。
、怎样讲述故事?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性问题:讲故事说理法属于形象说理的一种。形象说理中的“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概念和内涵都是有所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以塑造,通过场面和情节详尽地描述出来;而议论文中的讲故事则是为了使抽象道理形象化,使深奥道理通俗化的一种议论形式。我们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区分清楚,故事要讲得明了、切题、要言不繁,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说服有力的议论文章来。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怎样讲述故事”的问题就十分简单了。
其一、只讲一个故事。如《搭石》(故事讲得十分简略)、《成长的“苦”》(故事讲得比较细致),小作者选取了一个故事来说理,其特点是便于选材,也方便驾驭材料。说白了,这种格式就是“一事一议”。通过讲述一件事,引发一个议论,阐明一个道理。
其二、可以讲几个故事。论说文中讲故事,有时为了需要可以连用几个故事,当然这些故事都要力求简明扼要。酒衷豪同学的《苦难也是一种风景》就采用了故事连讲。文章一开始,就连着列举四个历史典故:“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因为大家都熟知,也就没有把四个故事解开了说,只这么提一提就行了。接下来,讲述苏轼的豁达,揭示“我们不能改变命运,但我们可以让心灵飞跃于命运的苦难之上,欣赏苦难,超越苦难”的道理;讲述曹操的奋争,歌颂了敢于“将苦难化为了一种不屈的风景”的壮观;讲述哥白尼的坚强,赞美了勇于“将苦难化为了一种坚持真理的风景”的伟大。这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一个观点:“那一道道苦难的风景,组成了璀璨的历史风景。豁达的、不屈的、坚持真理的,这一种种风景,将世界点缀得无比夺目”。这样,不但使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且使文章变得娓娓动听,避免了议论文容易出现的干瘪枯燥的毛病。
让“讲故事说理法”走进你的作文,你会收获更多的喜悦和自信!
范文引路:
搭 石 王经文
姥姥的老家在大山深处,她常常讲家门口的大河,水流很急,需踩着搭石方可过去。姥姥说,河的对面有一棵大槐树。春天,槐树枝头挂满了一簇簇白白的槐花,摘下来放在锅里和着面一蒸,拌着吃,味道别提多棒了。姥姥想了想,唉,你们现在的学习和我们渡河是一样的,河的对岸是自己向往的事物,但你们要渡河,得读书。
姥姥说,搭石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水流缓的地方石块小,水流急的地方得搬大石头。大石头很重,搬一次累得人“呼哧呼哧”的,但小石头却无法替代大石头。其实,这不是和读书一样吗。读书也需要各类书搭配,做到全营养,均衡发展。依自己来说,喜欢读一些故事性强的书,每次看是关注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常让我牵肠挂肚。妈妈曾劝我关注一些历史或科普类书籍,我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磨磨蹭蹭硬是一本历史书也没看。没想到,上了初中,新增的四门科目中有一门就是历史。每到老师说到发生的历史事件,就有同学“哦”的一声,然后一二三四很牛气地说上一大堆。我听得头脑发晕,两耳嗡鸣,一学期下来,功夫花了不少,成绩却不起色。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才知人家已经把《资治通鉴》读了三遍。自愧不如!
再说平时也不太喜欢散文,鲁迅的《朝花夕拾》翻了几页就扔到了一边。不料三次语文考试,我就在鲁迅他老人家这里栽了三回。一次问《朝花夕拾》中除了长妈妈外另一位女性人物,我苦思冥想,最后居然神奇地写了“祖母”,被朋友嘲笑了一学期。看来,读书真不能耍小孩子脾气,依自己的喜好做事。营养要均衡,身体才能强壮;知识要均衡,我才能全面发展。
姥姥说,她小时候和几个孩子一起搭石,不一会儿就搭好了。没想到,第二天过河时,石头有的被水卷走了,有的东倒西歪。原因是石头没有固定住,没有扎进泥砂,经不起水浪的冲击。读书亦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地看,速度是很快,表面上看了不少书,实际上记到脑子里又有多少?虽然我也看过《水浒传》,但当时看得太粗,马马虎虎地翻完了。结果有同学们问起“及时雨”是谁的绰号时,我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林冲!把同学惊得目瞪口呆。如此看书,是在读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眼看到了,不往大脑过,如同猴子掰苞米,终究一无所获。
搭石是渡河的桥,阅读是通往知识的桥。“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现今社会在发展,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应深度阅读,全营养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书籍武装自己的大脑,不让自己被社会淘汰。只有这样,我们在追求智慧的路上,才能脚踏实地,走的更远。我与书的故事注定没完没了,将一直持续下去。
成长的“苦” 析析
不经意间,我读初中了。回忆成长的岁月,正如好些同学所写,有烦恼,也有快乐。那滋味,苦辣酸甜啥都有。今天,就说说锻炼自理能力上的“苦”吧。
我老妈常把“民以食为天”挂在嘴上,说无论女生男生,都得学会炒菜做饭。如果少了这门手艺,以后老上饭店吃饭,挣得没有吃的多,那就麻烦了。哦呵,赶鸭子上架,逼着我学厨艺。
记得第一回是炒白菜。炒锅湿湿的,我早早地把食用油倒了进去。一开火,油珠子“噼里啪啦”往外溅。猝不及防的我,烫得差点儿叫出声。那时才明白,油一旦加热,就跟水不相容,“死对头”呢!
等油锅终于平息,我准备丢葱和蒜。一摸,水淋淋的,顿时又纠结了。这可咋办?直接扔进去,肯定又会炸锅,弄不好还会再烫我一下。要不来个远距离投掷?也行不通,万一没投准,暴殄天物了。咦,有了!把葱和蒜放到炒菜用的铲子上,再把铲子伸到油锅的上方,往下一倒,不就了事了?呵呵,果不其然,距离足够,速度恰当,只听“噼啪”一声,溅起的油珠子瞬刻就安生了。
不过,这一“噼啪”可就没完没了。过了一阵,“噼啪”停息,炒锅冒烟。凑近一看,哇,葱和蒜全烧糊了。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妈妈见此情景,赶紧关火,扔掉焦糊的葱蒜,给我示范了一遍该如何炒白菜。
记得第二回是炖土豆片。起初还顺利,炒锅干了倒的油,油开始发热放土豆片,翻炒几下添上水、盖上锅盖。嗨嗨,就等着放盐、撒十三香了。不料,没过一会儿,锅里冒出糊味。咦,我竟忘了妈妈的交代:“炖两分钟,铲铲锅底加点水,再炖两分钟,再铲铲锅底加点水。”我是想一次成型呢,结果弄巧成拙,又被妈妈抓了个笑柄,搞得我没趣老半天。
好在我不是个光会苦恼的苦主,经过不断的苦练,终于学会了几道手艺。一旦爸妈忙,顾不上做饭,我也饿不着。早餐——可以熬粥、烤馍干,外加两个煎鸡蛋;午餐和晚餐——可以做碗牛肉面,或者下碗胡辣汤面。不能说做得很好吃,至少吃着也不赖。
炒菜做饭,让我懂得了啥叫“万事开头难”。不管做啥事,难都难在开头。只要把头开成了,后面也就一顺百顺了。炒菜做饭,也让我知道了啥叫“苦尽甘来”,不管干什么,刚开始学,总会尝些苦头。一旦会干了,甜滋味就会冒出来。
于是,我联想到已经起步的三年初中,要学的功课会越来越多,学业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时间紧张了,自然压力也大了,肯定要让人“苦”上一阵。但只要永不言弃,那“甜”就会很快来到身边,并滋润着你,催生着你的力量。
苦难也是一种风景 酒衷豪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漫步人生长河,没有谁是能够一帆风顺的。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应困难逆流而上,最终笑傲人生之巅,将苦难变为一种风景。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位多彩的文学家、政治家,一生却是命运坎坷,屡次被贬。但是,面对被贬的苦难,苏轼却是十分阔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是苏轼面对苦难时的豁达。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我们不能改变命运,但我们可以让心灵飞跃于命运的苦难之上,欣赏苦难,超越苦难。苏轼,用自己的豁达将苦难变为了一种豁达的风景。
他悔,百万雄师化为乌有;他恨,魏武雄图终成空谈。赤壁旁,孤寂的身影伫立着——他就是曹操。那一场改变命运的风,令他遭受了壮志覆灭的苦难。他绕树三匝,却无枝可依。但是,面对苦难,曹操却未曾放弃。
终于,在那件件黑色的盔甲中,在那强盛的大魏王朝中,曹操将苦难化为了一种不屈的风景。
“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上,罗马教徒们正狂热地喊着。
中心的木柱上,正绑着一位年轻人。他形体略微消瘦,却透漏出无比的坚毅。他的眼睛,平静的注视着面前的大地。
“异教徒,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几个举着火把的黑衣教徒恶狠狠地喊道。
“不,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声音是那么的坚定。
“点火!”广场上传来了阵阵欢呼声。自始至终,这位年轻人——哥白尼都没有抱怨过这不公的苦难。
在烈火中,他得到了永生。他将苦难化为了一种坚持真理的风景。
那一道道苦难的风景,组成了璀璨的历史风景。豁达的、不屈的、坚持真理的,这一种种风景,将世界点缀得无比夺目。
所以我说,苦难也是一种风景。
<><><><>> g0" " wi="680"> g"""applicon/hockwavlash" align="wi=9" src="p:///up_fi/swf/bb9b/sucai0.swf" qual="high" wmoans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