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的背后 杜甫的《春望》我已经教过三四遍了,可以说,已经能倒背如流,但今天韩丽霞院长的一节《古诗文解读的路径与方法》,让我重读这首诗,感慨颇多。 韩院长首先问我们通过这首诗,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都七嘴八舌的说了很多,但老师问我们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我们愣住了,一下不知他写于何时。于是韩老师在屏幕上写下了一串数字:756八月、757年3月、757年4月、755年、762年。殊不知,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一段作者特殊的经历。接着,韩老师又展示了一串诗的题目《月夜》、《悲陈陶》、《对雪》、《哀江头》、《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500字》、《羌村》三首、《北征》,告诉我们要互文阅读,这样才能知人论诗,才能读懂作者,真正读懂文意,领悟作者那份忧国思家之情。然后,韩老师又从诗的意象上分析了这首诗,让我们明白意象是诗歌分析的重要一项:意在言外,言外无穷。诗歌诵读的要诀是平长仄短,二四为重,声情并茂,古今皆用。最后韩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诗歌平仄对仗的规律。我震惊了,原来一首在我眼中的普普通通的古诗,背后竟有有这么多故事和知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感觉已经让学生该学的都学了,该讲的都讲了,但殊不知学生也许只学了个皮毛,老师也只讲了个一知半解。听后我在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节课背后是一个语文老师丰厚的积淀,是一个老师的语文素养。昨天,听了同课异构《喂,出来》,它在唤醒茫然无知的人类,而今天韩老师的课,也提醒我,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丰富自己,把语文教的厚重些,有分量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