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晓月
文  章:60
评  论:348
访问量:35045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难得糊涂
分类:个人档案   2008-12-01 17:26
 

  现在的孩子特别聪颖,也特别调皮.你一走到他的面前他就开始观察你,研究你,评价你,他们幼稚.天真还有些反叛,有时还给你来点恶作剧.作为一名教师,当遇到孩子们犯错时,你怎么办?是声色俱厉,大发雷霆?还是学一回郑板桥,糊涂一次?

    2000年的秋天,我带着青春和梦想踏上了三尺讲台,选择了黑白色调描绘讲学的风景。那年我19岁,接任一个班的语文,两个班的政治。回想当初,真的有点“滑稽”学生个个是齐刷刷的大个子,其中一个“老留”仅比我小一岁,可想而知,我这个小老师之威信有几何。几番请教之后,我确立了“行动方针”—— 时时处处不笱言笑,想方设法摆出“师威”

老师到底有多深?学生们总是用狡猾的眼光打量我,从没有放弃寻找试探的机会,机会终于被等到了。记得一次课堂上,我给学生讲《伤仲永》一课,然后介绍作者王安石,其中有这么一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位学生问到:“唐宋八大家”是谁啊?”欧阳修,柳宗元”起初我没有在意,可听着听着出现了问题,当我说到“苏轼、苏洵苏辙”并称为“三苏”时,一位同学问道;“并称为什么?”“三苏”“什么”?“三——苏”。“苏”字声音一落,教室里便无故多出一些“恩——嗨”“恩——呀”的清喉声,仔细听还听到轻轻的“唉”声。再看其他同学,不是紧抿着嘴低着头,就是用手捂着嘴偷笑。仔细一琢磨我明白了:“好啊!胆大包天的家伙!竟敢讨老师的便宜,做我“叔”!年轻气盛的我哪受的了这个,立刻火了!把课本往讲台上重重一摔,大声喊道:“刚才是谁?是谁?给我站起来!”然而回答我的却是沉默,死水一般的沉默。

        真是没辙了?如果这样草草牧场,我颜面何存!不行,一定要给他们个“下马威”。僵持了十几分钟仍然没人站出来。我宣誓般的说:“既然这个同学不站出来,这课咱们就不上了,从今以后,语文谁爱上谁上!”丢下这狠话,我扬长而去,带着失落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生闷气。我深知道这种处理方式极粗暴又无效是有伤教师风范的,除了证明自己无能之外还能说明什么?我为自己的窘境自怜自叹自怨自哀。事后,班主任魏老师得知情况,及时处理了这件事,一场“动乱”才得以乎息。

       事情过后,我细细想来,学生的恶作剧并非真是和老师有矛盾,而是顽皮心理在一定条件的“释放”,是对老师的一种试探,甚至是对老师的一种亲近表示。只不过由于心理不成熟,所选择的方法不当而已。如果我能巧妙加以处理,学生发现不当时,心中一定十分懊悔,并会真诚感谢老师的理解;而我的冲冠一怒,气头上情绪的发泄,只能是即伤自己也伤同学,不但于事无补,只会更加深师生间的对立。

        领会到这些,我便“豁然开朗”,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也凭借与此化解了诸多矛盾。比如:今年秋天,接任初二〈一〉班的语文,一次课上,我板书时写错了一个字,发现后立马了过来,并说:“哎呀,又写错了,我发现这个字特别容易写错,大家可要注意这个,王希坤同学随口说:“扇你轻,不长心!”一句话仿佛紧箍咒定住了班里每一个人,都紧张的盯住我或他,漫长的一秒钟后,我说:“就是,不长心,该扇!大家可要引以为戒啊。”此话一出,我仿佛能感觉到冰山的融化,听到长长的出气声。学生们安静了,“暴风雨”最终没有来临这。这堂课在亲切、平和的气氛中顺利进行。课后,我走到王希坤同学面前,俯下身子,脸微侧,笑着说:“来,实施对我的处罚吧!”只见他红着脸,尴尬的站在那儿,咬着嘴角,沉默了一会儿,说:“老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妈老是这么说我。”“我就是随口接了一句,我真的不是想……”没等他说完,我就笑着说:“怎么,老师犯错了,就不该罚吗?”他笑而不语,我也笑了。身后响起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掌声中我领悟到了“糊涂”的魅力,它拉近了我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我能以平稳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宽容学生,使教学活动得以在融洽、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开展。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形下,首先应迅速、主动的控制整个局面,但最好不要以怒制人,而应以幽默的语气以及一定的教学技巧打住局面,并就势引导。

       “难得糊涂”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的一幅著名的匾额,它代表的是一种处世哲学。而教师的“难得糊涂”是对学生的一份宽容:教师的“难得糊涂”,是对学生的一份尊重;教师的“难得糊涂”,是对学生的一份理解;教师的“难得糊涂”,是对教学的灵活机智。

    愿我们当糊涂时则糊涂!

   

2
浏览(808)┆ 评论(5)┆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