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蓝紫
文  章:1156
评  论:19426
访问量:1289467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我的家庭教育观 xxt推荐博文
分类:教子心得   2014-05-13 22:34
 

           

             我的家庭教育观

 

陪伴孩子走过了十七个春秋,看着渐渐长大的孩子,内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我没有多么高深的家庭教育理论,有的只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蹲下来和孩子交谈的平等心态。或许正因为如此,我家的孩子正如我希望的那样,快乐健康,心态阳光。

回眸我走过的这条幸福的家庭教育之路,最重要的莫过于亲子关系的和谐融洽了。

记不清是哪一天了,我正蹲在地上整理东西,刚三四岁的孩子站在我旁边,惊喜地大喊:“妈妈,我们俩一样高!”可不是,蹲下来的我正好和孩子一样高,当时,我内心的某根弦被触动了——孩子需要父母和他平等!

从此,我就处处提醒自己,让自己蹲下来,无论是思想还是身高,都和孩子保持一致。放下父母的架子,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背古诗,一起演剧本,那种亲近感和快乐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的。

孩子上小学时,我们家庭里有“周末小讲堂”,孩子做老师,我和老公做学生,他们会把自己学过的知识模仿老师的讲授方法讲给我们听,还让我们到黑板上板演,如若做错了,他们还会有一番“训斥”,我们也只能乖乖听从,谁让我们“上课”不注意听讲呢!

为了更好地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或者说也想让孩子感知父母的不易,我们还进行过“角色互换”的游戏。那是一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提前约定好,孩子做父母,我和老公做孩子,他们负责我们的一日三餐,我们负责听他们的话就可以了。到了儿童节这一天,我晨练回来,没有向往常一样进厨房准备早餐,而是跑到孩子房间门口,撒娇地喊道:“小大人,该起床了!我饿了!”平时还有些赖床的两个孩子一咕噜爬起来,一个熬汤,一个打鸡蛋,准备炒番茄鸡蛋,我就呆在电脑房间里写东西。你还别说,孩子身上的潜力真是无限的,你以为他们做不好的事情,他们一会儿就做好了,米汤熬得恰到火候,番茄炒鸡蛋味道也鲜美可口,吃得我是赞了又赞。当然,这一天都是他们俩当家,我就听从他们的安排,一会儿去买馍,一会儿又要削土豆皮,呵呵,真是体验了一把当孩子的幸福和无奈。

等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互相感慨:当孩子,当大人都不容易啊!从此也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心理上也越来越相融。

后来,我们还陆续进行过家庭读书表演赛、郊外野炊读书赛等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孩子每天都过的快快乐乐,我们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重温了一把童年的幸福,多好!

后来,孩子长大了,学业紧张了,孩子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我们再进行这样的活动了。并且,我也慢慢发现,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们与社会的交往、接触越来越广泛,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他们想自己主宰自己。于是,我也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思路,开始变单纯的和孩子玩到尊重他们。真正的尊重意味着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他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独特的见解。

记得当时闫丰年是个特别有思想的孩子,他当时成绩很好,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都拿全额奖学金,但非要上六年级,只有一个理由:延长童年。当时我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走自己想走的路,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让他经历成功或失败。

另外,在这个时期,我指的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特别注重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孩子放学到家,我们经常说些笑话或谈论学校里的一些事情,甚至是一些讳莫如深的早恋问题,我们也会把它光明正大地拿到桌面上讨论,我只想让孩子明白,他可以放心大胆的在家里谈论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受到批评和指责。

在这个时期,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沟通”除了我刚才说到的“餐桌会议”沟通以外,我还为孩子写了很多封信,这些书信很好地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无形中也解决了孩子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不易口头探讨的青春期生理健康问题,还有一些学习方法指导等,如果你用语言沟通的话,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而这样的书信沟通很好的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后来,孩子上高中以后,我还每天为孩子摘录一段励志或关心的话语,以“小纸条”的形式放在他们的书桌上,对孩子无形中也是一种敦促。

另外,尊重的后续便是欣赏。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不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对孩子的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培养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我们家来说,有两个孩子,男孩和女孩就不同,女孩心思细腻,懂事乖巧,家务整理的井井有条;而男孩呢,学习成绩不错,但生活能力欠弱,你怎么比较两个孩子的优秀与否呢?曾看过一句话说:“一个男孩要想成长为一个男子汉,至少要夸奖5000次,女孩更多 ”。 所以,欣赏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多夸奖,多鼓励,孩子一定会成为你理想中的孩子!

  说实话,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挺大的,即使是小学。我是小学老师,看着小学没有升学压力,但是每年的质量抽测也是让老师们“各显神通”,那么承受压力的自然是孩子们了!更别说有着升学任务的初高中了。就拿我们家孩子来说,现在是高二,每天五点多起床,早上没时间回家吃早饭,哪怕我们家离学校只有五百米远;中午回家吃一顿饭,只有30分钟的吃饭时间,有时候连饭都吃不完就得往学校赶,晚上十点能到家,入睡应该是十一点以后的事了。这么忙碌的学习生活,他哪里还有生活的情趣?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学习和生活的平衡? 

    我的做法是,和孩子聊天。比如孩子晚上放学到家,无论自己多累,我都会等着他们,和他们聊聊天,聊天的内容有时候是我看到的新闻,有时候是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也有家里亲人的一些动向等,我的想法是,不能让孩子做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想要让他们了解人情、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有时候聊天真能很好的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本来很疲惫的他们在我们一家人愉快的聊聊之后,他们的心情也变得轻松了。

其次是和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和孩子共情。我们家孩子学校的假期特别少,每三周休息一天半,节假日也会被“克扣”休息的时间。记得前段时间清明节假期,本来是三天,可孩子的学校只有一天半假期,原计划带孩子出去也成了泡影,不免有些遗憾。孩子却说:“即使放三天假,我们也不去,我都计划好,每天都做什么作业了。”我一听,立即就说:“放假就是放假,还写什么作业,回头老师找你们,我去给他们解释。”这时孩子乐了:“你作为老师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做学生的有福了!其实这些作业不是老师布置的,是我自己给自己布置的。”虽然孩子没有出行,但是他们也找到了心理平衡,不会抱怨。其实,孩子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学校,越长大的孩子越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他们会给自己制定目标,然后就形成了学习上的压力。其实最重要的是压力不是来自于课业的繁重,而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所以,缓解压力的根源还应放在对孩子心情的疏导上。

因此,我依然坚持为孩子写小纸条来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有时候看到孩子状态不佳了,就会找些调整情绪的内容写上;有时候看到特别符合他们情况的励志话语,也会摘录下来;或者看到一些有趣的新闻或国家大事,我也会写在小纸条上,让孩子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到了比较长的节假日,我会带孩子出去运动或者旅游。比如寒暑假。去年暑假,我和孩子们一起每天坚持五点起床,孩子去打篮球跳绳,我去跳健身操。白天我们各自学习、读书。暑假末期,我还带孩子一起出去自助旅行。让孩子确定旅游路线,网上订车票、宾馆,管理账目,到了目的地之后,玩哪些景点,怎么乘车,也全交给了孩子安排,这样无形中也弥补了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这个缺陷,这也是很好的让生活和学习达到平衡的一个方法。

当我征询孩子自己是如何平衡生活和学习的?他的回答很简单:读书。他说,他每天晚上读10-20分钟的书籍或杂志,比如《特别关注》《哲思》等,既能放松精神,又能了解生活,还挺不错的呢!

我读过很多家庭教育类书籍,每一本都给了我不同方面的感悟。我借鉴着,学习着,也运用着。最近读了池莉老师的《来吧,孩子》,让我受益匪浅,推荐给大家。

这是一部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说它经典,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很多让我反复咀嚼仍意犹未尽并深有同感的文字,我相信这些文字对于很多正在“长大”的父母来说,更是如同一盏启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这会让多少父母少走多少弯路,收获多少惊喜啊!

  这本书从作者孕期开始写起,直至孩子十九岁考试英国一所自己满意的大学,期间有过快乐,有过劳累,有过迷茫,有过无助,有过抉择……这就是一本生活的书,读罢,我又翻阅再三,思量再三,才有勇气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池莉老师虽为作家,但是做母亲,她也是第一次。第一次做母亲,有多少的欣喜和茫然无助,我深深地理解。欣喜是美的感受,这点可以和任何一个人分享,可是育子过程中的茫然无助呢?她唯有救助于书籍。从怀孕时看到的第一本育婴书,她就如获至宝,直到以后每一次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她的老师都是“书籍”!所以,她养育孩子,没有“随大溜”,把孩子送进培优班辅导班,而是让大自然成为孩子的广阔课堂。所以她说“一个孩子对大自然的印象和情感是智慧种子发芽的沃土。”所以她说“有一种学习在生活中,它难以言喻却丰富多彩宏大无边”。所以她的孩子吸取了大自然的灵气伴随着快乐成长。睿智的母亲成就幸福的孩子,而这一切的根源皆来源于书籍。父母在读书中学到的育子知识正是别人用经验和事实论证过的,多么可信可靠!而我们的孩子在这种先进的或者说是开明的教育中,又将会让孩子的心灵多么自由自在!这不比人云亦云受别人或社会影响的教育更有利于自己孩子的发展吗?继而延伸下去,给孩子一个坐拥书城的家庭环境和充满书香的家庭空气不是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甚至是每一个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最离不了的就是读书!

 最后,我想为所有的家长朋友推荐一部电影,名字叫《小孩不笨》,我不止一次地看过这部影片,也不止一次地向周围的好朋友、同事推荐过这部影片,因为它确实是常看常新,每看一次,都会带给我新的震撼和思考——对孩子我们懂多少,我们怎样才能教好引导好他们?

 影片讲述的是新加坡的这两个家庭三个孩子,因为忙碌而无法跟孩子交流,认为拳打脚踢是管教的最好方法,却不知道心和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是传递爱的桥梁。他们只顾着自己的工作,只会打孩子,难道这样就是管教孩子,这样就是关心疼爱孩子吗?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我们就不能多看他们的优点,为什么还要扩大他们的缺点呢?
  
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过错谁不会不犯,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一个不好的苹果削去坏的还可以吃,但若是扔掉就什么都没有了。(电影里的经典台词)
       所以,我要说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和学生的榜样,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要适当地教导他们,而不要一味地谴责他们,要教他们的是怎么钓鱼,而不是买鱼送给他们。现在仍然有不少的父母忙着工作赚钱,和孩子缺少了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赏识。
       如果您有时间,请您一定要抽时间看看这部影片,我相信这部影片带给你的震撼也会是巨大的!      

4
浏览(2977)┆ 评论(33)┆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