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荣幸得到女儿的“特批”——可以翻看她的周记本。 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页页细细欣赏。透过一行行娟秀清丽的文字,我感受着女儿每天每刻的心情,分享着她的幸福、烦恼与收获。很快,一个温情、细腻、有思想的赛儿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既熟悉又陌生。刹那间,我发现女儿真的又长大了! 同样怀着一颗被触动的心灵,摘抄记录下其中的片断文字,留作永久的纪念。 2013/7/6 对于期盼已久的假期,我几乎是抱着感激的心情来迎接的。一学期的压力和劳累在考试过后都和我的书包一样被闲置了起来。 在家的时间着实清闲,一人在家甚至有些孤单。头脑一热,便带了些作业和书本,跟着母亲去了单位。 平时上学总要比母亲上班早一些出门,心里总有些不平衡,有时会大肆发牢骚、夸大自己的烦恼。每当那时,总是羡慕父母可以独享坐办公室的悠闲和自得。然而这次来到母亲单位,却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情形。虽然来得也算早,大家却都已经开始工作,走廊上脚步声不断,电话也总是响起。母亲进了办公室,只是简单收拾了一下书本和文件,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她坐在桌前,面对成堆的文件,手中的笔飞快地记录着什么,微微皱起的眉头好像让我看到了她正飞速运转的大脑。她操控着自己的座椅,一会儿转向电脑,一会儿又转回原来的位置继续做记录。有时电话响起,她便会开始进进出出,解决各种事宜。看着忙碌的母亲,我倒更显清闲,之前的想法也早已灰飞烟灭了。 直到这时我才又庆幸起自己还没有完全长大,不用像父母一样兼顾工作和家庭。从前我的只看到了父母工作的表面,没有真正了解到他们的压力和忙碌。正因为现在我知晓了他们为了家庭是如此尽力和不易,我才更理解他们,也更珍惜他们向我隐藏工作压力的同时却仍然向我展露的微笑。 2013/10/13 “你所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所期盼的明日。” 我所向往的哈佛,不仅仅拥有童话般的建筑、最顶尖的学生和象牙塔般轻松的氛围,最让我顿生好感的,是这句引人深思的校讯。正如它所说,我们正在挥霍着的时光很可能就是几十年后自己希望得到的下一秒,浪费的时间会把自己所期盼的一切往后推移,甚至带来与预想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 记得自小母亲就常对我说:人可以等时间,但是时间绝对不等你。没错,人人都希望能有操控时间的能力,但可惜我们并不能。正因如此,不如做好接下来的每一秒,即使不能回到过去,回想起自己过的每一天,也可以没有遗憾、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的一切。 想到这些,心中有种微妙的感觉,好像全身都充满了力量。也许是共性,人们总会后悔曾经的错误,甚至会失去接下来的意志力。也曾经这样的我,或许不会再出现。就像电视剧中所说的一样: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转过身面对未来。 因为生活,没有如果。
2013/10/20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虽然只经历过短短十几个春秋,只了解这个社会的边边角角,但这样的我们,也尝到了许多无奈。向别人抱怨的确能让心里的重担减轻,但却不能够实际上帮助我们什么。与其一味地发牢骚,不如把精力放到这件事上,或许仅仅用了那牢骚一半的时间,我们就能完成许多看似困难的事情了。 痛苦就像玩过山车:本来充满期待地笑着坐上去,却在俯冲的前一秒发现实在不好承受;冲下去的那一瞬间,失重的感觉捆住了你,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硬咬牙关坚持下去;当你摇晃着走下高台,才发现自己其实很享受这个过程,自豪感油然而生。面对无法回避的困难也是这般,经历之后才会留恋。 2013/10/27 文字实在是一种抒发感情的好方式。它不同于呐喊,不同于高声歌唱,它比那些更柔和,更合乎自己的内心。 真正的写作,是在文字背后隐藏着我们的内心的。若是“不求甚解”也就罢了,但要是在安静的地方细细研读一篇美文或一首好诗,你是能够拨开茂密的荆棘,找到那片眩目的花从的。 创作也是一样,当真正投入了感情进去,就犹如在食物里放了什么独门秘籍,让人赞叹却无法模仿。一气呵成的文章读来令人精神畅快、唇齿留香。 我喜欢无拘无束的写作,就像野马习惯了在丛林中、草原上自由地奔跑一般,即使不知道自己要跑向何方,心里却是兴奋痛快的;若是强迫它按照跑道来行进,恐怕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能够无所顾忌地抒情,果真令人身心愉悦。 2013/11/3 悠闲之时,随手翻开散文集,只是一句话,就让我感触万千。 “你在我们眼中永远杰出,你可以贫穷,可以失败,甚至可以潦倒。“ 无欲无求的情感,除父母之情外,还有什么可以比拟的呢? 父爱、母爱,正如《新约》中所说:“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平淡、细微,却芳香、汹涌。父母的心思,是我们现在无法想像的美景,是犹如”身在此山中“的温情。每个人都沐浴着母亲给予的爱的阳光,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的,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流露的那份独特而超凡的东西,都是来自母亲的辛勤哺育和言传身教。张晓风的《初雪》把这纯粹自然的情感抒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那些对生命的惊服和热爱,常使我在静穆中有哭泣的冲动。“ 2013/11/24 仅仅翻开了几页《酥油》,我就体味到了那自然的、纯净的、在雪山下风干的那份淳朴与热情。那夹杂着雨水和牛粪的食物,如花般绽开的黝黑的藏民笑脸,都在描绘着一种我们早已失去了的自然。正是这本书,唤起了我心灵深处对本源的向往。…… 自然具有多么大的能量!把江觉迟变成了一个酥油般的女子,让蒂皮与大地紧紧相连不可分离!没错,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无法脱离却在日渐消逝的无可比拟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