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小城说雨
文  章:451
评  论:68275
访问量:2465914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怎样让叙事的速度慢下来 xxt推荐博文
分类:作文指导   2013-07-18 08:07

怎样让叙事的速度慢下来

学生作文,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本来很熟悉的一件事,甚至是很带感情的一件事,要是写进作文里去,三言两语就说完了,就像飞机刚起飞之后,已经又该降落了一样。然而,回过头来审视这篇作文,自我感觉也不错:整个事件叙述也算完整,意思表达也还清楚明白,结构布局也合乎要求,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呀。可是,如果是考场作文,又不会获得高分。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实际上,问题就出现在“叙事的速度过快”上。

叙事是有速度的。因为把事件叙述出来,这个“叙述”是动态的。从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到结局,我们在记叙的过程中会进行详略剪裁。略写时,速度就加快;详写时,速度就减缓。这就形成了叙事的速度。叙事的速度越快,事件的展示越简要粗旷,文章就会显得平铺直叙甚至平淡无味;而叙事的速度缓慢,事件的展示就会比较详细,文章会显得厚实一些。但是,叙述作为“动态”的形式,很容易形成一马平川,难以出现情感的激发点,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这种叙述平淡的现象十分常见。

我们来看例文:

我和表弟的故事   5年级) 杨旭

我的弟弟叫张锦豪,我们之间有很多故事,其中,有一件事是我永远忘不了的。

故事发生在去年春节的时候。一天,我到姥姥家拜年.你想,过年了,谁家不买鞭炮啊,于是,我绞尽脑汁编理由向妈妈要了五元钱,便喊着小表弟,一路小跑地上街买了四盒炮和两个打火机。

我想,如果把炮放在地上点放,没有多大意思,也不好玩儿。如果让炮在下水道里爆炸,那才有点意思呢。

我给弟弟商量好,我负责把炮的引火线点燃,而弟弟的任务是把炮放到下水道里。弟弟很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点着了一个炮,随手给了弟弟,弟弟连忙往水道里扔,可是没有瞄准,扔到了路边上。弟弟转身就跑,然而,他的脚被什么绊了一下,跌倒在地上。的一声巨响过后,弟弟哇哇大哭起来。妈妈听到弟弟那响亮的哭声跑了过来,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危险的游戏,更不能把危险推给别人。

这篇文章的叙事是完整的,按照时间顺序写下来,经过讲述很清晰的。但是,读完之后,印象也就随着淡去了,人物的形象感也很浅薄,觉得内容也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一句话,很平常,没有生动可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原来是本文记叙的成分占绝大部分的比例,而描写成分极少,也很简要。我们阅读时,思路沿着小作者的文路前行,加上思维惯性的作用,还没有来得及在大脑里形成较深的印象,文章已经结束了。

我们要求放慢记叙的速度,其目的就是:设置亮点,干扰阅读的惯性,让读者不时地停下或放慢脚步,欣赏到文章的精彩处,并接受文章的感染。那么,怎样才能让叙事的速度慢下来呢?这个问题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及过,现在具体说一说减慢速度叙事的要点。

一、把“静态”引进记叙中

前面说过,许多描写方式是静态的,能够放慢叙事的速度,让叙事给人以详细、生动、清晰的感觉。这里所说的“许多描写”,主要指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包括我们熟悉的议论、抒情等,它们就像街道上装置的减速带,都有和叙事结合起来减速的效果。在这些描写中,尤以环境描写起减速作用最为明显,特别是集中的环境描写是明显放慢叙事速度的好方法。集中的环境描写在语言风格上与叙述的语言差别很大,放在两句或两段叙述语言之间,能够干扰读者在阅读叙述文字时的思维惯性,形成短暂的叙述中断,这就把叙事速度突然间放慢了。我们所说的环境描写,主要指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我们来看范文:

破冰之旅   5年级)董金钊

今天,暖阳亲切的拥抱着大地,天空被洗过似的特别湛蓝。似乎是对昨天的狂风怒吼做出的补偿。我们“阳光地带”六个孩子带领十二个爸爸妈妈前往莽河水库,进行一场有趣的破冰之旅。

这次破冰之旅有三个目的:一、看冰瀑,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二、爬高山过莽河,锻炼坚强的意志;三、集体野餐,分享生活的快乐。

冬天来了,河水跑困了,没有了往日的汹涌澎湃,大部分河水都潜入地下休眠,河道一片荒芜。我们顺着平坦干涸的河床往前走,一道道、一片片冰瀑映入眼帘。冰瀑从高山上直垂下来,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一把怒剑悬挂空中;有的如擎天柱顶天立地,有的像花蕾静待绽放,还有的似蘑菇从地上探出头来……地面上还有一些碎冰,它们晶莹剔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是玲珑的碎玉、是璀璨的宝石。

看着看着,我的手可闲不住了,禁不住就去抚摸,凉丝丝、冷冰冰的、还很光滑,一丝丝寒意透过血管迅速传遍全身。我拿起锤子向冰凌砸去,“砰!”我的手都震麻了,可冰瀑上只留下一道白印。“好硬的冰啊!”我禁不住感叹。最后无奈又尴尬,我只得拔下一块冰喇叭离开。

河床入口处一片龟裂,仿佛是云南干旱地区。往前走,一片沙砾地冒出来,沙地是河水冲刷两岸,泥沙堆积于此形成的。再往前就是蝴蝶谷,蝴蝶谷里满是嶙峋的怪石和大大小小的光滑的鹅卵石,虽是寒冬腊月,但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贯穿峡谷。此时此刻溪流表面结了厚厚的冰,冰有两种,一种是坚实的厚冰;另一种是中间带有花纹的薄冰。

为了测量冰的厚度,我们利用大石头来破冰。每一个人都双手搬起大石头,举过头顶,猛地砸向冰面,扔出的石头像雹子一样多,但冰面上只留下一道道白痕。后来我们几个人集中火力,瞄准一个地方,合力砸冰。终于一个最大的石头镶在冰面上,我们就用石头相继砸这块大石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冰面上砸出了一个冰窟窿,用手测量,大约有十厘米厚,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破冰把我们累得气喘嘘嘘。

午餐时间到了,我们也很疲惫,找了一个干净平坦向阳的地方,纷纷拿出自己的干粮,开始野餐。我环顾四周,这里很寂静,可谓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为我们的勇敢而自豪。我们就着寒冷,蘸着北风,吃着干粮,大家分享着自带的食物,不亦乐乎。虽然只是普通的烧饼夹菜,但我却吃的津津有味。

下午四点,我们准备返程。由于冻土可能融化,会变得很泥泞,我们决定绕道而行。看着两座逶迤雄伟、绵延不断的高山,我顿时心里没了底,可是想到“坚持就是胜利”就毫不犹豫的跟了上去。山里有一条极其危险的羊肠小道,这一尺多宽的小路上崎岖不平,一边是荆棘丛生,一边是悬崖峭壁,我们的手紧紧抓着藤蔓树枝,脚小心翼翼的踩着裸露的岩石,眼睛必须时刻盯着脚下,一不小心失足就会跌落山谷。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走完这条小路下来就顺畅多了,又过一座大山,终于出了莽河口。

晚上六点我们结束了这次破冰之旅,经过了八个小时的跋涉,我们走完莽河,翻了两座大山。八点时我才牵着星星带着月亮回到家。

这次旅游让我记忆深刻,因为,我用好奇丈量了蜿蜒长河,用双脚征服了巍巍高山。

这篇文章写蟒河水库游玩的事,如果只是按照叙事安排,把经过写下来,整篇文章用字不会很多,当然也不会产生感人的效果。小作者没有受到记叙的禁锢,大量地插入了环境描写,使文章形成了跌宕起伏的看点,读来就格外有韵味。

文章第一段就在叙述句中插入了自然环境描写,放慢了叙述的速度。第二段文字使用了说明,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写法也显露出了机智。第三段集中进行环境描写,交代蟒河水库的环境特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很显然,这段话起到了放慢记叙速度的巨大作用。读者被眼前奇异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几乎忘记了举步前行。而小作者及时拉回了读者的视线,第四段写抚摸冰块与砸冰凌,并且在叙述中进行细节点描:很简练地写动作,也有效地放慢了记叙的速度。这段结尾,一句“最后无奈又尴尬,我只得拔下一块冰喇叭离开”,很自然的承上启下。紧接着第五段又是环境描写,就像导游词,引导着读者,既了解这片地方的特色,也推动了这次“旅”的行程。

第六段写测量冰的厚度,可以看做是动作描写,也可以看做是场面描写,这种手法本身也都有减速作用。第七段的记叙中,也插入了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交代“羊肠小道”的“险”与难行。很可贵的是,在整篇文章中,我们还不时看到抒情议论性语句点缀其间。所以,小作者成功地减慢了叙述的速度,展示了熠熠生辉的文采。

二、让“定格”出现记叙中

上面我是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讲的,因为我个人认为,环境描写是这些方法中效果最好的,不仅能有效放慢叙事速度,而且加入了“景”,有助于营造情景交融的效果,使用起来难度也不大,在中小学优秀作文中运用得比较普遍。

下面说“定格”。我们都熟悉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慢镜头,大家可以从记忆中搜寻一下类似的看电影的经验,比如:一颗出膛的子弹,那速度应该是我们的视力所看不到的。但是,子弹发射出去之后,却突然变慢了,而且很慢很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极其缓慢地飞行,似乎永远也走不到被射击的目标。这种突然放慢了的速度,能够有效地放大前面情节中累积的情感,无论累积的是快乐、愤怒、悲伤、紧张,或是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都会在这个放慢的画面启发下,显得更有感染力——这就是特写手法(也叫“慢镜头”)及其功能。熟悉动漫的同学也知道,有些动漫作品也有类似于慢镜头的技巧,不是变慢了,而是画面上的人物跑着跑着突然定格了,定格在奔跑过程中最好看的一幅画面上,一动不动得像一张照片,配上音乐和画外音,同样有相当强的感人力量——这就是定格手法及其功能。

我们来阅读范文:

有月亮的晚上  5年级)贝贝小乖

又是一年中秋的晚上,溶溶月色静静笼罩着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一个年仅七岁的男孩独坐在院子里,寂寞却又认真地凝望着天空中那轮灿烂的满月,坐得像一尊雕像……读不懂他脸上的秋风冷月,心灵的孤独使得月光下一张瘦削的小脸显得更加苍白。不知为何,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格外大。

中秋节,理应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就在隔壁,仅隔着一道围墙的院子里,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可那每一声欢笑,都如同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刀子一下又一下刺痛着他的心……他仿佛看见了邻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宝贝孩子围坐在餐桌旁,一边有说有笑,一吃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香甜的月饼……可他呢?已经整整六年不曾见到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了,他们去了遥远的南方打工了,家里只剩下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他不知道爸爸和妈妈高还是矮,胖还是瘦,只能在他的梦里凭空想像……

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咳”声从那间透着昏黄灯光的小屋里传了出来,粘在月光中,被拉成了一条丝线,细得让人担心。同时,这熟悉的咳嗽声也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心头。是奶奶,这个世界上待他最好的人。在他懵懂的记忆中,只有奶奶亲他,爱他。他最喜欢吃的就是奶奶熬的八宝粥,而这所谓的八宝粥,也不过就是往小米汤里加了几粒豆和几颗枣而已。他对于爸爸妈妈的记忆,早已经模糊不清了……

想起爸爸妈妈,他就想起了那个承诺,嘴角轻轻一咧,脸上不经意浮现一抹笑容。他的爸爸妈妈曾经来信说过:如果他今年年终考出了好成绩,他们就会回来过年。如果成绩特别突出,还会买一件真正的八宝粥作为奖励。他的小心眼儿里正埋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一定要让奶奶喝上靠自己努力挣来的八宝粥!邻居小强不是说过那种叫“银鹭”的八宝粥又软、又糯、又香甜吗?奶奶牙口不好,一定很适合!想到这儿,他不由轻轻添了添嘴角,八宝粥,为了你,我会加油的!

天上的月亮渐渐升高了,他的思绪也在跟随游走。过去和将来,悲伤和幸福,轮番敲打着他的心鼓……蓦地,他看到朦胧的轮廓中蕴藏着美妙的景象:爸爸和妈妈正从月亮中走出来,微笑着,伸出双手……此时此刻,他也迫不及待地张开双臂……就在小手将要触碰到的一刹那,种种景象又幻化为淡淡的月光,冷冷地照到他的身上。他伸出的双手静止在月光中,像雕像一般……在嘤嘤的抽泣声中,他意识到这原本只是个幻觉,他实在是太想念爸爸妈妈了啊! 

此时,已是深夜。月亮却因天空的漆黑而变得更加皎洁。他在院内坐得太久了,夜风已把脸上的泪痕拂干。奶奶的咳嗽声又响起,他再也坐不住了,起身缓缓进了奶奶的屋子……

这是一篇用第三人称写的思亲小故事。文章开篇就运用了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并且出现了第一次“定格”:“一个年仅七岁的男孩独坐在院子里,寂寞却又认真地凝望着天空中那轮灿烂的满月,坐得像一尊雕像……”七岁的孩子正是无忧无虑的贪玩年龄,这个定格的画面显然与孩子的年龄特征不相称。于是悬念便出来了:他的亲人们呢?他为什么会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这中秋的夜晚?是什么沉重的心事让他坐成了一尊雕像?这就无形中大大延缓了叙述的速度。

第二段是社会环境描写,为我们推出了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我们明白,这个小男孩儿也是千万个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于是,故事便有了感染力。

第五段,小作者安排了一个场景描写:与爸爸妈妈相见的幻觉画面。当孩子“迫不及待地张开双臂”迎接爸爸妈妈的时候,“种种景象又幻化为淡淡的月光,冷冷地照到他的身上”。此时,他该是多么失落啊!于是。小作者在这里又安排了一个“定格”:“他伸出的双手静止在月光中,像雕像一般……”把一个小孩子想念亲人,盼望亲人回来团圆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因为在这里用了“定格”手法,让画面突然停下来,这里就出现了情感的燃点。我们读到这里,也会为小孩子的失落与伤心而不由自主地失落与伤感起来。文章的速度不知觉间就放慢了,人物的情感也被传达了出来,起到了感染读者的作用。

三、将“插叙”安排记叙中

这里我先说明一点:此文开篇我说到一个短语——“许多描写”——指的是静态描写,主要指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一些动态描写,如纯粹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一般都不具备放慢叙述速度的作用。从这个概念出发,除了集中的环境描写之外,还有许多种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迥异于叙述语言的特征,因而也就有着放慢叙事速度的能力,插叙就是其中之一种。因为“插叙”直接截断了叙事这条河流,就像一道拦河坝,暂时让事件之水停留在这里,“插叙”完之后,再开闸放流,叙事便又接了上了。这就是“插叙”放慢叙事速度的原因。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有三:①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②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③运用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严谨,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我们来看范文:

萝卜花

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地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蛋,土豆丝炒猪肉。

女人30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及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就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盒子里的,才好看。她说。

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吃饭时间,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的小炒,大家多很耐心的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的饭桌上。   

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她的故事。

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的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画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望和向往。

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了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提起萝卜花,大家都知道。

前一篇《有月亮的晚上》的第四段里,就用了一点插叙,插入了爸爸妈妈的“来信”这件事,只是不太明显。而《萝卜花》的第67自然段是典型的插叙,交代“女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她上街卖小炒雕胡萝卜花的原因,突出了这个女人的坚强智慧,对丈夫对家庭的爱,使行文产生了起伏跌宕。正是这两段插叙,把记事速度停了下来,让我们进入到了另一个时空,触摸到这个女人不幸的经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插叙,使我们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了解到了她的美丽温婉、勤劳善良、富有智慧、坚强隐忍,同时也感悟到:普通人的生活是不会天上掉馅饼的,唯有追求与抗争,才能战胜苦难,做生活的主人。如果没有这两段插叙,故事就会落入平泛,失却感染力度。虽然“萝卜花”只是本文的线索,但是,由于插叙的扎实铺垫,一朵朵美丽的胡萝卜花便贯穿于全文之中,当然也开在了读者的心里,使故事呈现出淡雅、诗意的审美境界。

让叙事的速度慢下来,不仅仅这三种方法,还有一些路子靠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去探讨,作文的能力是自己获取的。作文本没有路,大胆地在没有路的地方迈开脚步,走的次数多了,走的时间久了,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路——能力和风格。

 

89
浏览(4240)┆ 评论(177)┆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