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的那些日子(三) ——从“三五一十五”所想到的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写道:“如果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进去,结果会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大部分的水会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倒进去的还少。有些人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他们所愿教的去教,他们的做法也一样蠢;因为才力是要加以支持的,不可负累过度,教师和医生一样,是自然的奴仆,不是自然的主人。” 读到这一段,立刻联想起前几天在河南卫视“打鱼晒网”节目中看到的一段家庭教育幽默视频: 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正流露出很无奈的神情,在父母的指令下开始背诵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五……三五……三十五……”女孩的声音很是没有底气,看来她也知道自己错了(此时画面中出现了这边父母责备和不满意的话外间)。在重复念叨了好几个“三五一十五”之后,女孩儿再一次开背:“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不知怎地,女孩又卡在老地方了。如此境况反复多次后,她终于忍不住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同时大叫:“这一个三五太难了!……”原本以为可以到此为止了,可旁边却依然有父母严厉的声音传来,没办法,可怜的女孩儿并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只好再一次低头默背那令她倒霉的“三五”,再一次从头开始。后来又经过多次努力,小女孩儿总算把“三五”这一关战战兢兢地“闯”过去了,可谁知到了“五五”时,女孩儿又脱口而出“五五三十五……”,当她反应过来自己已经背糊涂了时,再一次仰天长啸:“哇……你一直教我说三五一十五,我把五五都给忘了!这个太难了!一点儿都不简单……” 如果这段视频是导演的刻意之作,那么我不免要惊叹导演选材之精妙和小演员演技之高超,但如果这一段视频真的是现代家庭教育生活之写照,那么大笑之余,镇定之后,我不禁要思想起其中之“痛“了。 从这段短短的视频可以看到,作为家庭教育的启蒙者——父母对自己的下一代传授知识之心是多么急于求成,而方法却又是多么简单粗暴。我们都知道,追求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对孩子进行知识的引导和传授是我们成人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倘若引导得当,孩子的那颗好奇好问好探索的心是极愿接受所有能够获得的知识,并能够从中汲取无穷乐趣的。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具有“吸收性心智“的特殊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觉”“联想”和“动作”,只要允许他们去练习和操作,支持他们自我学习和尝试,鼓励他反反复复实践和验证,那么一切的知识总有一天会成为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所得。但如果只是将别人的东西强加于孩子,而不给予任何解释与说明,那么再强憾再完美再响亮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又有什么意义呢? 像视频中这样“死记硬背”式的灌输教育方法,孩子也不是不能接受,他完全可以在反复演练之后做得像唱歌、绕口令一样自然和动听,但这看似一时的效果,实际上只让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就是一十五呢?”如果让孩子去解释他口中的这个问题,恐怕他永远回答不出来,因为这对他来讲是那样的抽象和缥缈。所以,只要稍稍懂得一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方面的知识,做父母的就不会那样违背孩子的意志而将知识强加于他了。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它往往可以扭转孩子不爱学习的尴尬局面。记得以前带中班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男孩子Z,听说他以前是极不爱学习数学知识的,看到数字就会头痛,数学活动中从来都是三心二意。我观察到他的性格还是很开朗活跃的,对其它许多事情的参与也比较积极,心想这其中应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果然不出所料,不到几天,他就对我们经常玩的一个数学游戏痴迷不已,每天下午的离园前都主动嚷嚷着要再和大家玩一玩。游戏很简单,是我一次活动中即兴创编出来帮助孩子们巩固复习10以内数字与数序的:我先随意拿出一个塑料数字,比如3,“今天3宝宝出去玩,她走呀走呀。(我有意放大我的肢体动作,让3宝宝走路的姿势更加有趣,吸引大家视线)哎呀不好,一块大石头绊倒了它(我顺势把数学3横着或斜着贴在磁性板上)。哪个小朋友来帮忙,把3宝宝扶起来?(此时下面兴奋的小朋友中举起小手一片,我点了Z上来帮忙,并提醒他一定要大声说:3宝宝,我来帮你站起来!Z做得很轻很细心,声音也说得很清晰响亮)谢谢热心的好朋友!现在我可以在草地上好好玩一会儿啦!……就这样,我一会儿取出数字6,一会儿取出数学6,把它们全演变成活生生的小人儿,一忽儿玩捉迷藏,一忽儿玩抢椅子,一忽儿蹦到小朋友的头顶上,一忽儿消失得无影无踪。游戏的过程中,我把认识数字、找相邻数、认识单双数、辨别空间方位等数学知识巧妙融入其中,直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Z也兴奋不已地连连拍手。如此之类的小把戏我经常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借以发挥和发明,长此以往,我看到以前对学习数学深恶痛绝的Z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也明显日益深厚。直到大班毕业,他在数学方面已经表现出相当优异的天赋和能力,家长对孩子的变化更是欣喜不已。 小孩子由于身心发育特点,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并不能持续太久,而且往往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在教授一些诸如数学知识的时候,除了调动起孩子的兴趣,还一定要给予孩子最直观的演示,引导孩子在操作和探索中发现和寻得。 就像前面视频中所说到的“乘法口诀”,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按群计数”教学中便联系到此方面的相关内容,通过游戏化的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孩子直观理解抽象概念的问题。例如在指导孩子学习“十个十个数”时,我先出示10只红苹果,让大家点数后确定总数,然后我说“我要串一根大大的糖葫芦喽!”我拿出一根自制的小棒,一一将这10只红苹果串在上面,然后举起糖葫芦告诉大家:这是“一个10”。我请大家“品尝”一圈后,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一个10”;接下来,我把这串红苹果串成的糖葫芦放好,在它下面或旁边一一对应地摆放10只黄苹果,让大家看看想想并说出黄苹果有几只,孩子们马上就能回答出“也是10只”,我再把这些黄苹果用刚才的方法串成一个糖葫芦,然后举起它告诉大家“这也是一个10”;再接着,我问大家“一个10里面有几个苹果?那么两个10里面有几个苹果呢?”孩子们都明白了:一个10再加上一个10就是20……这样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模仿着来做:玩玩具时,画图画时,玩塑泥时,进行蒙氏工作时,发放点心时、摆放小毛巾时等等。一处得来的经验如果能被孩子们在生活和游戏中如此类推下去,那么慢慢地,100里面有几个10?10个10加起来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便不再是孩子们心中的困扰。有了这样的基础,将来孩子们上学后再学习乘法口诀,相信一定会触类旁通,迎刃而解。 最后,引用昆体良教育论著中的一段话,与所有的家长和教师共勉:“最紧要的是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至在儿童时候过去后,还对初次尝试过的苦艾心有余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