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真事”写“假”?
——兼评开心跳跳糖的《硕硕会叫哥哥啦》《有趣的“车轮”》
也许你会说:真事就是真事,怎么会写假?
作文的事,就是这么奇怪,很多虚构的故事,如凡尔纳笔下的月球旅行、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甚至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虚幻故事,如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如来佛、猪八戒等,我们都是宁愿信以为真,乐读不疲的。很多同学也都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虚构过一些童话式的故事。不过有一点,即使明知自己写的童话故事是“假”,我们也会尽其可能地把故事写得合乎生活的常理,顺乎自然的规律,这样读起来就不会感觉有“假”的味道,相反,还会平添不少趣味。现在我们把思维反过来,如果一件事的过程,于情于理说不通,那么,真实的事也会变成虚假的事,降低它的可信度。这就是“真事”写“假”的原因。不要说我们中小学生,就是大作家,有时也难免犯“真事”写“假”的笑话。我想起了我们河南的一个知名作家,在他的一篇小说中有描写春天雨后景色的句子:太阳出来了,杏树嫩绿的叶子上闪耀着晶莹的水珠儿,满树粉色的花儿成簇成团的,那清幽的香味吸引了无数的蜜蜂。这就是常识问题造成的“假”,我们知道,杏、梨、桃等果树是先开花,花落之后才长出叶片的。大作家都可以把“真事”写“假”,我们小孩子也就不要为曾经写“假”过而内疚或自责。其实,把“真事”写“假”的过程,也应看作是一种成长。
怎样预防“真事”写“假”呢?
一、伏笔——充实“真”的内容
假,源于不符合生活常理。同学们作文中出现的“假”,只是知识积累与表达经验欠缺而已,只要作文中留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解说这个问题,我拿来的是小学三年级开心跳跳糖小朋友的作文《有趣的“车轮”》为范例的。只是想以此文来说明一个道理——要注意别把“真实”的事写“假”了,没有批评我的小朋友开心跳跳糖的意思,倒还想表扬他,他的坚持写日记,坚持阅读,坚持我手心我心,是很勤奋的,正是这些勤奋奠定了他的写作基础。他的《有趣的“车轮”》,虽然篇幅短小,但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都做到了水到渠成,给我们带来了天然去雕饰的童趣。在这里,我是在做“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事。我相信开心跳跳糖会高兴地接纳我的修改意见,并从中接受一些理论性的教益。现在,我主要指点一下这颗可爱的“鸡蛋”里存在的“小骨头”:
有趣的“车轮”
开心跳跳糖 http://blog.xxt.cn/20100609mcy
有一天,奶奶买了一个特大号的冬瓜。这时,有两位奶奶走过来对奶奶说:“咱们去河边看唱戏吧!冬瓜让你孙子拿回家。”奶奶答应了。
我心想,这么大的冬瓜,要怎么搬回家呢!我吃力地从地上搬起冬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了几步,就累趴下了。
这该怎么办呢?我一边休息一边想办法。如果有一辆小车该多好啊!那样我就可以把冬瓜放在小车上拉回家啦!可是我没有小拉车。
我再一想,车子前行靠的是车轮的转动,冬瓜刚好是圆滚滚的,如果我把它当做“车轮”,在地下推着它走,该多省力啊!
我小心翼翼地推着大冬瓜,终于把它推回了家。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不要只靠蛮力,要多动脑筋思考,就会找到处理事情的捷径。
这篇小文章的问题在于,没有交代推冬瓜的距离。就是这个“距离”问题,让我们感到了“假”。这篇文章缺少了两处非常必要的交代,一是没有交代冬瓜的具体形状,只在中间用了个意义很概括的“圆滚滚”,有人会想,那要是这个冬瓜带了弯把儿该怎么推?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需要在文章开头第一句的后面,用个“化虚为实”手法,对冬瓜做个形状描写就行了,如“短短圆圆的,就像一个水桶模样”,这就很自然地为后面的推冬瓜伏下了一笔。同时,最好写出奶奶是怎样搬运这个“大家伙”的,为自己抱不动而推冬瓜埋好伏笔。二是没有交代“推冬瓜”的距离。根据生活常识,在水泥马路上推一个冬瓜,不要多久多远,冬瓜就会少皮没毛,一身伤痕了。怎么办?很简单,再伏上一笔就可以了,如在“化虚为实”句子的后面点明:“快到家门口时”,几个字就把距离给缩短到了合情、合理、合乎自然规律的位置上了。把真实的事情写“真”,这里运用的就是增加文章必要的伏笔,很容易掌握的方法。
我的小朋友开心跳跳糖作文中出现的这种问题,仅仅是年龄小缺少经验,属于成长中的小问题。这与作家的故意造“假”是不同的。说到这里,我很不好意思地想起了一篇“瞪着眼睛说瞎话”的动物小说——《狼妻》,这篇文章可是“假”得够档次,作者把绝不可能发生的事当做真实的事来写,很多孩子被忽悠得信以为真着。试想,一个成年男子,他怎样能够钻进狼皮里去,且不说又伪装得那么逼真,能与母狼长期相处一洞。可以说,不论这匹公狼的个头多大,它的皮张都没有办法装进一个成人而形体不发生改变。其实,一个成人,哪怕是孩子,是绝对不可能钻进狼皮里去装作狼模样的。文章明显缺乏一般的逻辑性,经不起丝毫的推敲,只会让生活失去了本真。这种哗众取宠的“假”,我们学生是坚决不可效法的。
二、细节——还原“真”的本色
“真”,皆因合乎自然规律。下面是开心跳跳糖小朋友写的《硕硕会叫哥哥啦》,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能够把这件小事写得如此声情并茂,实属难得。这篇文章就体现了一个“真”字,因为小作者注意了细节描写,我们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就是自己在经历着这件事的过程,与小作者的情感相互沟通着。正是这种感觉,增强了“真实性”;正是细节描写,还原了“真实性”。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特点:
硕 硕 会 叫 哥 哥 啦
开心跳跳糖http://blog.xxt.cn/20100609mcy
啊哈哈!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
十五个月大的硕硕弟弟终于会叫我哥哥了,我好激动啊!
中午去妈妈店里,姥姥在,硕硕弟弟也在,可惜硕硕弟弟睡午觉了。姥姥告诉我,硕硕弟弟会叫“哥哥”了,还发音特别准,我有点半信半疑,但是还特别期待,只能耐心等待小屁孩睡醒,然后亲口叫我“哥哥”……
时间突然变得像蜗牛,过得好慢、好慢,我巴不得去摇醒睡梦中的弟弟,可惜姥姥一直在旁边“守卫”着,除了耐心等待,还是耐心等待。
小家伙儿终于睡醒了,撒了尿,加了餐,喝了水,定了神,我看时机成熟,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他面前,引导他,让他叫我“哥哥”。小家伙儿好像故意急我一样,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叫我。
这可怎么办呢?对!拿一个他的最爱引诱他,我拿了一个棒棒糖,在他面前晃着,跟他说,如果叫我哥哥,就给他吃,这招真管用,他连忙叫“哥-——哥——”,发音特别标准,还给了我一个香香的飞吻,把我激动晕了,连忙抱着他亲了好几口……
“硕硕会叫哥哥啦!硕硕会叫哥哥啦!”我手舞足蹈地叫着,想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常说:最平淡的才是最真实的,才是最能贴近人心,最能打动人心的。这篇小文章所选的事很小,很平淡,在这一点上已经占了先机。然而,就写作而言,真实,往往表现在细节上。不管是故事的叙述,还是情感的表达,都需要细节的支撑。如果没有细节,概括的叙述就不能表现出事物或情感的特征,别人也就不能从你的感悟中体会到美感,那么就会造成文章的“假”或“空”。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细心地观察和思考,从细节中体会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开心跳跳糖的这篇小文章,开篇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进行渲染,极力张扬自己的开心,我们一看开头,就会心生悬念:怎么这样高兴?出门捡到元宝了?也就引起了我们阅读的好奇心。第二段给出“开心”的答案:“十五个月大的硕硕弟弟终于会叫我哥哥了”,原来是这么一件鸡毛小事哦。“我好激动啊”,正暗示了“我”对“硕硕弟弟”的关心和疼爱。第三段写自己去亲自验证,可是不凑巧,“可惜硕硕弟弟睡午觉了”,“我”“只能耐心等待小屁孩睡醒”,这样写是合乎情理的。接下来便安排了“等待”的细节描写,把时间比作“蜗牛”,详写盼望弟弟快些醒来的心理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急切心情。“小家伙儿终于睡醒了”,“撒了尿,加了餐,喝了水,定了神”,这一连串的琐事,不只强化了“我”的“急”,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事情的真实性,因为这些动作完全符合一个小孩子睡醒后的常规状况。接下来,那该叫声“哥哥”了吧?然而,生活的真实不会是这样,因为一岁多点的弟弟的语言还处在抽象记忆阶段,他的“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叫我”,正说明“哥哥”这个词与具体的人,他对不上号,所以文章就有了细节性的提示和“引诱”,这才终于换来了弟弟的叫“哥哥”和外加一个飞吻。文章写到这里,我们发现,大家谁也不会怀疑事情过程的真实性,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功劳。文章最后一段很好地照应了开头,点明了自己的喜悦与激动的心情。
预防“真事”写“假”是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一般方法就是:作文时,注意伏笔与细节;文章写完后,自己要认真阅读三、五遍,感觉有没有不合情理、逻辑、常识的地方,及时进行补救;要坚持写完后朗读给同学或家长听。这样,就不容易出现作文“失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