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小城说雨
文  章:451
评  论:68275
访问量:2465914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给景物烙上浓浓的“情”印 xxt推荐博文
分类:作文指导   2012-03-29 08:05

给景物烙上浓浓的“情”印

——兼评《荷塘月色》《春在滩头荠菜香》《春天的小溪》《好雨知时节

随着春天的脚步姗姗走来,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开始飞舞着风筝的娇姿,嘹亮起鸟雀的歌唱,鲜艳了花儿的微笑……春天在大家的笔下,喧闹着、欢呼着,成长着。

我们写春天,因为我们爱她妙曼婉约的景色,爱她潜滋萌动的生机,爱她亲和温馨的性情。在每一枚舒展的叶片上,在每一滴晶莹的雨水里,在每一个追逐的漩涡中,无不承载着我们浓浓的“情”印。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景的文章,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情景交融。景物是客观的,但是,如果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一篇好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客观景物之中,所写之景都是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的。要做到“情景交融”,一般说来,需要做到几个“结合”。

一、“实”与“虚”相结合

  “实”——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可以具体感知到的现实景物。“虚”——没有出现的景物,也就是我们联想到的或想象到的景物。大多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的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实”、“虚”结合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写的景物形象更丰满,能使文章更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的艺术境界。因此,实写景物时,应该适当地进行必要的虚写。我们来欣赏小学五年级学生可爱果妮的《荷塘月色》一文的“实”、“虚”结合手法:

荷塘月色

可爱果妮  http://blog.xxt.cn/500251391705

一次上网,偶尔发现了《荷塘月色》这首歌,单看歌名,就足以把我吸引,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试听。

首先,一串清脆的水滴声一下子把我拽入了柔美的乐曲中,“叮叮咚咚”的流水声,偶尔还传来几声蛐蛐的鸣叫,顿时令我身心愉悦,疲惫全无,立刻进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然而,这只是个开头,接着,一段富有磁性的女声随着优美的音乐传了出来:

“萤火虫点亮月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恍惚中,我好像看到了朦胧的月光下,一池湖水微波粼粼,风儿时不时吹出阵阵涟漪,银色的月光洒在荷叶上,如金子般闪着亮光,荷叶上的小水珠似颗颗钻石,晶莹透亮,熠熠生辉! 

倏地,一团团幽幽的绿光从湖边的草丛中升了出来,呵!原来是一只只可爱的萤火虫,它们在月色中尽情地飞舞,好像在谱写一章章动听的乐曲。

啊!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仿佛有一股奇特的魔力深深吸引着我,让我的心情感觉异常放松和宁静。

如梦如幻中,一只小青蛙不甘寂寞“呱呱”地叫了起来,哈!听,草丛里的蛐蛐也加入进来了,爱凑热闹的萤火虫自然也不甘落后,提着小灯笼上下翻飞着。

看吧!月色中的池塘开始变得不一样了,水面上跳出了一条条机灵的小鱼儿,天上的星星也调皮地眨起了眼睛,欣喜地注视着恬美的荷塘,连岸边的大树也随之摆动起来了。

我呆呆地看着这一切,此刻的心灵无比澄静:

一阵清风拂过,沁人心脾。听着清脆的蛙鸣、蛐蛐的协奏;看着飞舞的虫儿、树丛的摇摆……它们都有了音乐节奏,我也随着翩翩起舞了起来…… 

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不能自拔,当歌曲听完好一会,我才“醒”了过来,如此美妙的乐曲,真是令我回味无穷!

“萤火虫点亮月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我不由地感叹: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我们先找一找可爱果妮的这篇文章里,哪些是实写景物。

开头部分叙写收听《荷塘月色》这首歌曲,描写听到的“一串清脆的水滴声”,“‘叮叮咚咚’的流水声,偶尔还传来几声蛐蛐的鸣叫”,以及后面的“一段富有磁性的女声随着优美的音乐传了出来”,这些都是真实听到的各类音响,可以说这是实写之景。小作者如果仅仅把思路局限在这一点实景上,文章会显得枯燥干涩。为了注入自己激越的感情,果妮就大篇幅地采用了“虚写”,使文章产生了波澜起伏的美妙效果。

一句“恍惚中,我好像看到了”,把我们引入到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地:

朦胧的月光下,一池湖水微波粼粼,风儿时不时吹出阵阵涟漪,银色的月光洒在荷叶上,如金子般闪着亮光,荷叶上的小水珠似颗颗钻石,晶莹透亮,熠熠生辉! 

倏地,一团团幽幽的绿光从湖边的草丛中升了出来,呵!原来是一只只可爱的萤火虫,它们在月色中尽情地飞舞,好像在谱写一章章动听的乐曲。

小作者笔下的“湖水”、“月光”、“荷叶”、“水珠”、“萤火虫”,汇聚成了一幅荷塘月色下的迷人景致,这也正是歌曲所引发出的小作者的联想。然而,小作者并没有停止在这个虚写的层面上,她又进一步开拓了想象中的画面:

如梦如幻中,一只小青蛙不甘寂寞“呱呱”地叫了起来,哈!听,草丛里的蛐蛐也加入进来了,爱凑热闹的萤火虫自然也不甘落后,提着小灯笼上下翻飞着。

看吧!月色中的池塘开始变得不一样了,水面上跳出了一条条机灵的小鱼儿,天上的星星也调皮地眨起了眼睛,欣喜地注视着恬美的荷塘,连岸边的大树也随之摆动起来了。

小作者笔下的景物,组成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童话世界,天籁在这里交汇,生命在这里张扬,和谐在这里展示,自然之趣被渲染得生机盎然。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了新颖别致的画面,使本来很简单的“歌声”图像化了,立体化了,神奇化了,文章的境界便被开掘得有了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这些景色描写中,无不浸润着小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正因为小作者饱含感情地创设出了月光下的美丽意境,我们才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这种情景交融的感染,忘却了是在听音乐,而认为是置身于荷塘边,悦心于景致中。这就是“实”、“虚”结合的艺术。

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通过“实”“虚”结合,融注到字里行间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浓”与“淡”相结合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雨后》一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我们把诗句理解为是对写景文字的一项基本要求,那就是告诉我们:描摹景物,切不可只“浓”或只“淡”,而应该将“浓”和“淡”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搭配适宜方为妙。这里的“浓”,指的就是行文时要浓墨重彩,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细节描摹——细化景物;这里的“淡”,指的就是轻描淡写,即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粗化景物。“浓”绝非景无巨细都花费笔墨摹状;“淡”也并非所有景状都寥寥数笔勾勒,而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分清主次地进行安排: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从多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粗略勾勒,使之简洁、清爽和传神。 我们来欣赏小学五年级学生云笛儿的《春在滩头荠菜香》一文的“浓”“淡”写法特点:

春在滩头荠菜香

云笛儿  http://blog.xxt.cn/yundier

“走走走,我们一起去郊游……”我们真的是去郊游吗?NONO,我们啊,是要去挖荠菜呢!

啊,终于到了黄河滩头。迎面扑来一阵清新的气息, 抬头仰望,天空湛蓝,像刚被清洗过一般,云彩一朵一朵地点缀在碧空上,悠闲得让人嫉妒。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和喧嚣,走进了田野的淳朴和宁静,真令人心旷神怡。一块块鱼塘周围,泛着新绿,忍不住投进一颗小石子,平静的水面上荡漾起了一圈圈涟漪。

“啊,是荠菜的香味!”妈妈孩子般大声叫道。说起荠菜,我的野菜通老妈可是滔滔不绝:“荠菜是大俗大雅的美食,在灾荒年代,穷苦人拿它和树皮草根一起充饥,现在,却是保健养生的佳肴。这不,刚下一场春雨,大地上的万物就都会得到滋润,而荠菜更是会疯狂地长大,在这个时候,最适合去挖荠菜了。再过一段时间,荠菜就不香了,它的茎和叶都木质化了……”

池塘的坡上,有白蒿,有灯笼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杂草,趁着春雨的滋润,赶紧冒出尖儿来……而荠菜,就藏在他们中间,你不仔细找,就很难发现。妈妈递给我一把铲子,自己跑去一边疯狂挖荠菜了。

我挑准一棵又大又绿的荠菜,先把旁边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把荠菜旁边的土弄松挖出来,直到能看见根须为止。最后,把荠菜连根带须都拿起来,轻轻抖去荠菜上的泥土,一棵完整无瑕的荠菜就挖出来了。我仔细地观察着这棵荠菜,绿油油的锯齿状叶子下面长着长长的根,我目测了一下,大约有十厘米长,主根上又分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须,活像一棵千年老人参。

我兴冲冲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妈妈看,妈妈十分高兴,夸我能干。可妈妈下面说的一句话却给我泼了一盆凉水:“荠菜的根并不好吃,所以在挖荠菜的时候,一定不要把根全部挖出来,但是也不能不挖,因为荠菜的根也很有营养,所以要这样挖——”只见妈妈把荠菜的叶子都拢起来,用铲子朝根部一铲,一棵荠菜就挖出来了。

我按照妈妈的方法,一会儿就挖了满满一大兜子,我越挖越起劲儿,时光飞逝催人返,不知不觉已黄昏。我和妈妈带着荠菜,唱着歌谣,满载而归。

回到家,我们把挖来的荠菜摘干净,用烫荠菜的水和面,做出来的荠菜鸡蛋馅儿饺子都是绿莹莹的。当一盘盘翡翠般的饺子端上桌时,满屋都飘满了春天的清香。

大家要注意一个概念:景物,不光指自然风光,还包括生活、活动等场景。

记叙文中写到景物,一般是趋向于写“淡”,而忽略写“浓”。景物写得足够浓,才会显得生动、形象,有现场感,才会显出足够的意蕴,起到丰富文章内涵、突出主旨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部分,淡写了位置(黄河滩头)、气味(清新的气息)、色彩(天空湛蓝、鱼塘周围,泛着新绿)、形态(云彩一朵一朵地点缀)、动感(水面上荡漾起了一圈圈涟漪)、心理感受(悠闲得让人嫉妒、淳朴和宁静,真令人心旷神怡)等;浓写了:天空——“天空湛蓝,像刚被清洗过一般”,重点突出天空的颜色;鱼塘——“忍不住投进一颗小石子,平静的水面上荡漾起了一圈圈涟漪”,侧面表现愉悦的心情。这里的浓淡结合,为写挖荠菜的生活情趣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先交代荠菜生长的环境,浓化了坡上的小草:“有白蒿,有灯笼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杂草,趁着春雨的滋润,赶紧冒出尖儿来”,把荠菜“藏在他们中间,你不仔细找,就很难发现”的景状和春草繁茂的景象表现了出来。

第五段中的“这棵荠菜,绿油油的锯齿状叶子下面长着长长的根,我目测了一下,大约有十厘米长,主根上又分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须,活像一棵千年老人参”一句,浓写荠菜的叶:颜色是“绿油油的”;形状是“锯齿状”。根:长度:“大约有十厘米”;形状:“主根上又分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须,活像一棵千年老人参”。这里面饱含着对荠菜的喜爱之情。

文章结尾的“回到家,我们把挖来的荠菜摘干净,用烫荠菜的水和面,做出来的荠菜鸡蛋馅儿饺子都是绿莹莹的。当一盘盘翡翠般的饺子端上桌时,满屋都飘满了春天的清香”,又是一处细化的写景,对于点化文章的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景物描写,优美而鲜明,读来宛如就在眼前,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小作者通过浓淡适宜的写景,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黄河滩头的春光,表达了生活的乐趣和热爱大自然的丰富感情。

三、“点”与“面”相结合

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描写景物也一样,主体景物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景物,还要写主体景物周围的联系物,做到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景物更丰满,更有特色。我们来阅读小学三年级学生林蔓的《春天的小溪》一文,来简要分析她是如何使用“点”“面”结合手法的:

春天的小溪

林蔓的天空  http://blog.xxt.cn/lilinman

阳春三月,迎着和煦的春风,我来到小溪边欣赏美景。

叮咚,叮咚,是谁在弹琴?啊,冰雪融化,河流醒来了。潺潺流水冲着岸边的石块,丁零,丁零,演奏着欢快的乐曲: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嘎嘎,嘎嘎,是谁唱歌?啊,鸭妈妈领着小鸭们在河边散步呢。

啾啾,啾啾,是谁从头顶飞过?啊,原来是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边飞,一边唱着清脆悦耳的歌。

风姐姐朝岸边一吹,柳树就换上了绿油油的春装。那长长的、嫩绿嫩绿的柳条真像春姑娘的秀发呀。让我忽然想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此时此刻,被春风姐姐装扮一新的柳条,真像一个小家碧玉般亭亭玉立在那里。

风姐姐抚了抚花儿,小花朵们马上醒来了。它们扭动着身躯,迎着风儿翩翩起舞。引来了两只蝴蝶,留恋于五颜六色的花丛中。岸边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真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扑通,扑通,鸭妈妈领着小鸭们跳进了小河里。久违了整整一个冬天,小鸭子们幸福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好一个“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来,小鸭也是春天的精灵啊。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望着眼前的美景,真是令人陶醉呀!

这篇文章的主景“点”是“和煦的春风”下的“小溪”。“小溪”美在哪儿呢?小作者集中了几个有特征的“小点”,汇聚成“小溪”景致的“面”。

“小点” ①、醒了的“小溪”“演奏着欢快的乐曲”;“小点” ②、“鸭妈妈领着小鸭们在河边散步”;“小点” ③、“小燕子”飞来;“小点” ④、“柳条”扶风吐翠,“花儿”嬉戏着蝴蝶;“小点” ⑤、“鸭妈妈领着小鸭们”游泳。

这些“点”并列平置,就像一个个微型的特写,共同组合成了“小溪”的美丽流动的春色——“面”——突出了“小溪”富有变化的特性。虽然“小溪”在画面上比较“虚”,但通过五个“小点”的描绘陪衬,主体景物“小溪”也就增加了“实感”,处在了显眼的位置。

四、“动”与“静”相结合

 世间最美妙的景色,都是灵动的,即有生命的,有灵性的。而这种灵动,主要是依靠写景时的动静结合来实现,“动”和“静”二者是相互烘托、相辅相成的,我们常常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烘托“静”的柔婉与雅致,这样我们笔下的景色才会逼真动人。景物,表面看是静止的,但事实上,只要认真投入地观察,不论何时、何处的景物,都有动的因素。我们描写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做到动静结合,文章的绘景才会生动活泼,相映成趣。

小学五年级学生心之小语的《好雨知时节》一文,在动静结合的运用上堪做范例:

好雨知时节

心之小语  http://blog.xxt.cn/bumingzeyi112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总是这样,在人们酣酣的睡梦里,嘀嘀嗒嗒地唱着歌儿来到你的窗外。

伸出小手,一颗亮晶晶的小雨滴就滚进了手掌,它调皮地眨眨眼睛,好奇地望着我,问我姓甚名谁,芳龄几何,如此美好的春天,为什么不去读书。我说今天老师开会,不上学,我要好好地和小雨滴做游戏,它欢喜地踮起脚尖在我的手心里跳了一曲优美的舞蹈,就倏地一下从我的手指缝里挤了出去,扑进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喂,小雨滴,你在哪儿,我还没有和你玩够呢!”

“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千万个小雨滴银铃般地应着,纷纷落下。

小雨滴落在大树上,玉兰树的花苞立刻变得圆鼓鼓的,翘着灰色的小脑袋,如开心果一样咧开了嘴巴,和小雨滴打招呼。杨树那毛茸茸的花,则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枝头,招引来了一群淘气的小麻雀,兴奋地叫着,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褐色的羽毛一缕一缕地贴在身上,狼狈又可爱。湖边的柳树也不甘示弱,甩出长长的辫子,叫醒可爱的小芽芽,嫩绿的小芽芽,紧紧地抱着妈妈,像一颗颗漂亮的小星星,不停地眨着眼睛,仿佛在赞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绿柳醉春烟”的美妙。

小雨滴落在花坛里,花坛热闹起来了,牡丹花那看似干枯的枝桠窜起了红色的小火苗,完全没有国色天香的骄傲和华贵,让人倍感亲切。冬青树上冒出了许多尖尖的小笋芽,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迎春花一点儿也不像我这个懒丫丫,闹钟响过三次,还要拉拉被子,再去和周公说一会儿话。小雨滴只要轻轻“嘀嗒”一下,它们就毫不犹豫地张开金黄色的小喇叭,鼓着腮帮吹动起来,仿佛要和小雨滴比赛,谁的曲子最美,谁的本领最大。小妹妹异想天开,把铅笔插进泥土里,希望铅笔生花,写出千古流芳的诗句。

小雨滴落在草地上,一颗沉睡的种子,轻轻地翻个身,咕噜一声,爬起来了,她弓着背,顶着沉重的泥土,嗨哟,嗨哟地喊着号子,使劲儿往上长。它或许是一棵不起眼的狗尾巴草,是一株好看的太阳花,或许会长成一棵妈妈最喜爱的法国梧桐树。妈妈常说,她喜欢这种大树,人们要努力仰起头才能看到她的顶端,鸟儿们可以在她的怀里躲避风雨,放心地做窝,养大亲爱的小宝宝。妈妈说你看她多么粗壮,多么挺拔,妞妞也要尽可能的长成她。我说我会的,妈妈,我要长得比它们还要高,还要大,让妈妈老了的时候,可以当拐杖,可以当沙发,可以想躺就躺,想坐就坐下。

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小雨滴嘀嘀嗒嗒地唱着来到人间,唱绿小草,唱红花朵,唱得人心潮澎湃,意气风发。

雨滴落到手掌里之后是静态的,但是,小作者可以把它想象成动态的:“它调皮地眨眨眼睛,好奇地望着我”,还可以和“我”交谈、游戏,“它欢喜地踮起脚尖在我的手心里跳了一曲优美的舞蹈,就倏地一下从我的手指缝里挤了出去”,这雨滴多么可爱而有灵性啊!因为它始终在“动”着;

雨滴“落在大树上”之后,也是静态的,但是小作者让“玉兰树的花苞”“ 咧开了嘴巴,和小雨滴打招呼”;让“杨树那毛茸茸的花”“ 招引来了一群淘气的小麻雀”;让“柳树”“ 甩出长长的辫子,叫醒可爱的小芽芽”,大家都生机勃勃地“动”起来。

雨滴“落在花坛里”,还是静态的,然而,小作者把花儿的“动”渲染得多么热烈!“牡丹花”“ 窜起了红色的小火苗”;“ 冬青树”“冒出了尖尖的小笋芽”;“ 迎春花”“ 张开金黄色的小喇叭,鼓着腮帮吹动起来”,春潮涌动的画面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展开着。

雨滴“落在草地上”,是入土润无声的静态。可是,小作者的想象在激动着,她笔下的原本沉睡的“种子”醒了,“咕噜一声,爬起来了”,“弓着背,顶着沉重的泥土,嗨哟,嗨哟地喊着号子,使劲儿往上长”,这种“动”更是无法遏制的伟大的生命的崛起。这里的动态的描写,也为下面点睛之笔的抒情议论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正是小作者巧妙地以动衬静,才使雨滴的单调一色具有了情趣洋溢、生机旺盛的鲜活画面,让我们充分享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可爱。

一年四时皆有景,让我们经常与自然约会,给景物烙上浓浓的“情”印吧!

82
浏览(4056)┆ 评论(216)┆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