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班级阅读活动掠影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读书的故事、读书的经验和读书的名言。 2、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指导课外阅读,让大家了解一些好书、新书,学会有选择地阅读。 3、探讨当今社会有关读书的新观念、新方法,了解网上阅读的知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口语交流和书面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读书的感悟和体验。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搜集、整理、交流名人怎样读书(课余时间进行) 活动一:编辑《名人读书名言》小册子。 要求学生自愿结合把搜集到的有关名人读书的名言,分类编排,每类加上小标题,编成小册子,写上前言和后记,装上封面,在班里展览交流。要求学生仿照名言,以书为喻写一些关于书的凡人名言,制作成座右铭,以此激励自己。 关于读书的名言举例: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9、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0、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1、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2、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7、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18、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活动二:办“名人读书经验及自我学习体会”的手抄报。 全班同学各自搜集一些名人读书的经验,然后写上自己的评析和学习的体会,然后以组为单位办手抄报。张贴在教师的墙壁上,大家学习、评议。 名人读书的经验举例: 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理学家朱熹的“循序渐进法”: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进来,又能跳出去。 孟轲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苏轼的“熟读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活动三:交流名人读书的故事。 利用课前五分钟,各小组推荐代表讲名人读书的小故事。同学们谈听后感想。 名人读书小故事摘录: 1.马克思 2.鲁迅嚼辣椒驱寒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6.凿壁偷光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陆游的书巢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的 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 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 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13.孔子和韦编三绝 孔子非常喜爱钻研《易》经,每读一次,都觉得能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复研读。读得次数太多,竟把竹简串在一起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多次。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14.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5.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16.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17.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18、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第二阶段:讨论、辩论,形成正确的读书观。(课堂上进行) 制定讨论的有关话题,学生围绕话题,整理资料,然后课堂上展开讨论、辩论。 一、“开卷有益”,还是“开卷未必有益”?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意思是说多看书总是有好处的,只要打开书看就会有收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当是也有人提出书的世界也是鱼目混杂,一些低级、庸俗,甚至有毒的书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伤害和影响,所以说“开卷未必有益”。 你支持哪种观点呢?你能否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呢? (辩论赛) 总结点睛:多读有益,但应所选择。 二、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 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它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容易接受;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因为经典名著是经过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是文化的精华,它们是当代人共同的文化素养,多读经典名著可以增强文化底蕴。 你们认为哪种说法有道理?你倾向于哪种说法?或是另有看法? (讨论) 总结点睛:经典名著是文化精髓,是营养主餐;流行作品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美味小菜。 三、说说读图的利与弊。 有人说,现在已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读图已成为一种时尚。鼓吹这种时尚的人认为图形象性强,读图的好处多多。但也有不少人反对读图,认为中学生应以读文为主,若是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读图上,将造成阅读能力的下降。 你认为读图有哪些利与弊?中学生应该怎样处理读图与读文的关系呢? (讨论) 总结点睛: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代,应以读文为主,兼以读图。 四、怎样看待“网上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家,“网上阅读”已经成为一种阅读方式。那么“网上阅读”的知识你又知道多少呢?请结合自己上网阅读的感受谈谈“网上阅读知识”和“网上阅读方式”。 (自由交流) 总结点睛:“网上阅读”就是通过互联网采用“超文本链接”,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将不同来源的信息链接在一起,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还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这是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的巨大的“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感兴趣的路径来组织浏览阅读。网上阅读的主要方式有:浏览、索引和下载。 第三阶段:好书共享,书香相伴。 1、人人都是小书探。 向同学推荐新书、好书,随时发布新书信息,为自己最喜欢的书写简短书评。 附: 中学生必读名著: 《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宾逊漂流记》、《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地两万里》、《名人传》、《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格列佛游记》 校讯通推荐阅读书目: 《万物简史》、《平凡的世界》、《记忆传授人》、《数理化通俗演义》、《新语文读本初中卷》、《苏菲的世界》、《亲爱的安德烈》、《隋唐演义》、《朱自清散文》 2、交流阅读收获,分享阅读快乐。 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的体会,品味书中的精华。 3、让阅读与写博结合,让书香与快乐相伴。 (1)、写读书的故事没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或者写对读书的独特感悟见解。要求以“读书”为话题,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