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二十一我要看 7月19日下午,老公要去郑州开会。我便告诉老公众享书店的地址,让他方便的话给我买两本书。《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数学卷》便是其中一本。 家里的匠人正在装修房子,我便拿着书坐在一个角落里看,不管机器的轰鸣声有多大,不管匠人是否说我书呆子气,我都不管。反正,我要看书,就是要看。真乃是“管它三七二十一,我要看”! 边看边思边叫绝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小学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从教近二十年的刘松老师,在第173页和我们分享了“老师,为你送上一朵花”: 9月8日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刘老师提醒过多次上课要认真听讲的小珊珊又开始做小动作了——她的双手在桌洞里乱动着。当刘老师声色俱厉地让她把玩的东西拿出来时,当小珊珊含着眼泪说了一句话时,刘老师怔住了。小珊珊说:“刘老师,我非常喜欢您给我们上数学课,过两天就是教师节了,我想剪朵花送给您。”说完,迅速地把桌上的白纸片一拼,一朵花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在“反思”中,刘老师写到:那节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姗姗同学上课剪东西,的确违反了课堂纪律,但其背后隐藏的纯真、质朴的感情是何等的感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取舍?是“铁面无私”,还是对学生多一份人文关怀?其实,作为一名教师,伤害一个学生很容易,但要温暖一个孩子的心灵恐怕就不是一件易事。试想,如果我当时不是立刻立刻转变了态度,只是冷冷地接过花朵,往讲台上随手一扔,或者假惺惺地对她说“老师谢谢你,下课后再给我,现在要认真听课”仍按原计划上我的课,小珊珊能全神贯注听课吗?最后能露出那灿烂的一笑吗?看来,教学机智源自于对学生无限关爱和真诚的尊重。 放下这本书,拿起那本书——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打开了“罚站任安妮——我永久的痛”: 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5000字的文章《你永远14岁——写给任安妮》。在写的过程中,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对任安妮的愧疚是不是真诚的?我也一遍一遍地回答自己:绝对真诚!但如果往深处思考,我这中愧疚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我不知道任安妮患有白血病,而竟然罚她站。是的,我曾一次次充满懊恨地想:如果早知道任安妮患有白血病,我绝对不可能罚她站的! 问题就出在这里:那是不是如果任安妮没有患白血病,或者说如果她还健康地活着,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罚她站呢?我之所以流下眼泪,是因为愧疚。但这里的“愧疚”仅仅是因为罚了患有白血病的任安妮站,而不是因为“罚站”本身!那么,我的愧疚还是很浅薄的。我应该违法学生站而惭愧——不管这被罚的学生是不是病中的任安妮!我已经不可能面对或者对任安妮说声“对不起”了,但我每天都还面对着健康而活泼的学生,我应该也必须吧我对任安妮的愧疚化作对我今后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与善待! 合上《做最好的老师》,我陷入了沉思:如果刘老师的数学课上,小珊珊从桌子里拿出来的是其他的玩具,不是送给老师的礼物呢?…… 接下来,刘老师的处理确实很精彩,让我叫绝称赞:刘老师满含深情地接过花,小心翼翼地放在展台上,让孩子们数花瓣,学习“5的认识”;刘老师随手拿起一支水彩笔,让孩子们为花瓣涂色,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快下课时,又和孩子们一起把感谢的掌声送给了小姗姗同学。 我想,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只会真诚地谢谢姗姗,然后继续按照原计划上课的。 刘老师就是刘老师,名师就是名师,绝! 名师机智哪里来 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从教二十余年的柏继明老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小娟询问:“请问柏老师,我们能不能说正方形是由长方形进化来的呀?” 听了这句话,柏老师一下傻了。他警告自己要镇静,不要失态。立刻调整情绪后,他把“球”踢给学生:“你们有谁能回答小娟的问题?”学生的回答,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热烈的掌声,终于转危为安。回到家里,柏老师马上翻辞典,查找对进化论的解释。 如果是我,课已经上过了,并且上的很精彩,回到家里后,我还会记得那个“进化论”吗?还会翻词典吗? 为柏老师的用心、细心鼓掌!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从教近二十年的华应龙老师,曾“遭遇节外生枝”:当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享“莫比乌斯圈”的神奇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要表演一个魔术。魔术后,华老师带领学生继续投入对“莫比乌斯圈”的研究…… 课后,华老师一直在思考:他表演的魔术与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风马牛不相及呀,我该不该让他展示呢?如果我说:“表演一个魔术?课下再交流吧!”那位男生会怎么想?其他同学会怎么看?他和他们的心思、他和他们的注意力还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吗? 心系课堂、心系学生,把学生看做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尊重学生,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处处为学生考虑。佩服! 事情过去快一个月了。一天晚上,华老师翻看《创造发明1000例(数学卷)》时,发现那个学生表演的魔术其实就是拓扑游戏的翻版。华老师遗憾:哎呀,多好的资源被我浪费了! 虽然为了上那节课,华老师已翻阅了不下20本有关专业书籍,但真正是学无止境呀!他说:“古人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吾辈亦当如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拿起书,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高超的教学机智非一朝一夕可以拥有。唯有积极实践课堂教学,积淀宝贵的教学经验,全力锻炼,才能彰显魅力无穷的教学机智。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老师的话在我耳边响起,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