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新编课文故事?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新编课文故事,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能力的方法。课文中的名篇,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根据文章立意需要,取课本故事为基础,巧用联想,编写全新的故事,就叫做新编课文故事。这种方法,能够起到推陈出新,让人耳目一新之妙。课文故事新编,新就新在给旧故事注入时代气息,这也是课文故事新编的原则。新编课文故事,有三种方法经常被采用:
1、事件发酵法
蒸馍之前,要先用一点酵母把面发酵,然后,才可以蒸出一锅味美好吃的馍来。同样道理,我们把课本中的素材(面),通过联想、想像(酵母),进行扩展,或改变其中的情节、时代等(发酵),就可以写出一篇具有创新性的文章(馍)来。
例:《司马光砸缸之后》就是利用“司马光的故事”这个旧瓶,装进新水。作文交代司马光砸缸之后,宋人晚报发了《一代神童》的评论,司马光就读的“××书社”立即更名为“司马光学堂”。许多人硬是把自己的儿女往“司马光学堂”里开后门。还有一些人家,把原来留长发的儿子拖进理发店,剃了个正宗的“司马光发型”,于是,司马光就如小燕子赵薇一样,一下子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好久不长,由考古小组鉴定,说这口缸是传世宝缸,于是,司马光被告上了法院。宋人晚报又发表了评论《历史的罪人,社会的败类——谈刁民司马光破坏文物一案》。原来在“司马光学堂”读书的孩子大都“各奔东西”了,那些剃“司马光发型”的孩子,要么整天顶着大帽子,要么去剃个光头,免得人家说跟着司马光学坏。可是,不久又有人说:“司马光砸的缸,只是仿制品,并不是什么宝缸……”一波三折,揭示了社会上的跟风现象,读来颇有风趣。
这种写法,关键就是要以原文内容为基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通过合理的想象慢慢展开,引出一个新的故事来。而这个新的故事又与原文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看来,例文采用了逆向思维。因此,“新编故事”的原则是:既要紧扣原著,拓宽思路,合理发挥想象,做到文气一贯,情节首尾圆合,又要不拘泥于原著,有时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也能收到“出奇制胜,曲径通幽”之效。
2、人物组接法
人物组接法,就是跨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人物走在一起,通过他们的活动揭示一个主题。所选人物最好时代不同、角度不同、身份不同,有代表性,这样,既显得文章信息丰富,知识广博,又避免了只选一人所造成的内容单调,浓度太低,情节简单等弊病。
例:初中学了《孔乙己》《范进中举》之后,有学生这样作文:让未进学的孔乙己在阴间因嗜酒和阎王爷臭味相投而做了判官,中举的范进做了秘书。在审理胡屠户阳间杀猪伤命一案时,范进被和他“至亲骨肉般”的“亲切的世兄弟”张乡绅告上一状,结果胡屠户和范进被判刑,张乡绅接任秘书。原文中范进和张乡绅的亲密关系,在张乡绅趋炎附势心态的本质面前荡然无存。这篇作文,虽然表面看起来似乎与原著不符,但文章揭露讽剌的根本实质未变,读来也有引人入胜之妙。
3、借用成语法
将成语或典故加以适当改编或扩充,让其成为新的故事情节的承载物。如写《孔乙己的梦》一文,有位同学让孔乙己从酒店出来之后,恍惚中遇上神仙,神仙让孔脱胎换骨,重新赶考,随即中举人,接着中进士、担任朝廷要职、一生呼风唤雨,饱享荣华富贵。然而转眼又到暮年,临死时方才惊醒,原来是一场美梦。眼前腿断衣单如昔,才悟人生似一场梦,富贵更像流水。文章写得新颖且富有哲理,其实小作者不过是借鉴了“黄粱美梦”这一成语典故,用旧典故写出了新内容。
新编课本故事,可以联系现实,可以借古喻今,变的是故事情节、人物言行,不变的是文章主旨、人物本性。只要多动脑筋多练笔,相信你也一定能写出新奇优美的新编课本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