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蚕宝宝的礼物》看“创作作文”
《蚕宝宝的礼物》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庄稼苗”写的一篇博文。品读再三,我从这篇习作中,感受到了一缕创作作文的清香气息,于是,就有了说说“创作作文”的激动。
“创作作文”是相对于“遵命作文”而言的。我喜欢把“应试作文”叫做“遵命作文”,因为学生必须遵从命题的要求,依照高分的框框去套自己的作文;必须会巧妙地说套话,用心地编框框;还要非常正确——立意正确、语法正确、写字正确、标点正确;还要于主题上:乐观、进取、感恩、奉献、热爱等。实际上,应试作文总摆不脱它的投机性和局限性。孩子们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不是内心真正要说的或真正想说的,而是别人希望他这样说的。在小学阶段,当作文还是一门必考科目时,“创作作文”就很难得到蓬勃生长,只有少数表达欲望极其强烈的学生,才能往这条路上走一走。不过,我从“作文连线”的不少文章中,看到了“创作作文”的亮丽身影,心中的那份喜悦是很难隐藏的。
庄稼苗的《蚕宝宝的礼物》一文,就属于“创作作文”,因为它符合“创作作文”的一个基本特性——我手写我心。小姑娘和她的蚕宝宝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她记挂那些小生命,她关注它们的细微变化,她没有考虑其他任何外界因素,心中有一种“我要写”的冲动,于是,就挥笔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了自己与蚕宝宝的交往和美好的联想。
文章一开头,没有考虑过多的技巧性,只是一句很直白的话:“我的蚕宝宝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奋斗”,吃了一大堆的桑叶,拉了许多黑米一样的蚕沙,终于开始吐丝结茧了。”这里有两个特点:一是省略了前面养蚕的过程;二是用了一个并列短语——“吐丝结茧”,起到了隐性扣题的作用。题目是《蚕宝宝的礼物》,那这个“吐丝结茧”,就是蚕宝宝馈赠我的礼物。这种隐形扣题法,不是小作者提前设计的,而是随心所欲写出来的。
二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仍然紧紧扣着“礼物”来写。第二段主要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写得很简练,也很形象。你看:“蚕宝宝一个个盘踞一方,摇头晃脑地对我说:‘小主人,谢谢你这段时间的细心照顾,我要送给你一件亲手制作的礼物,你一定会喜欢的。’”这多么像好朋友之间的心灵沟通哦。接着打了一个比喻:“先在‘墙’上像蜘蛛一样不停地吐着丝,拉上一层防护网,建起了一个‘基地’,然后就在里面大显身手,从头到脚地把自己包了起来。”这是蚕宝宝在为“我”赶制“礼物”。第三段:“蚕宝宝都织出了一个个花生形状的蚕茧,而且颜色非常美丽,有的像雪一样纯洁无暇,有的像春天的阳光,金黄金黄的,还有的像小朋友的脸蛋儿,粉嘟嘟的……”比喻、排比联合使用,向我们展示出“礼物”的神奇与美丽,多生动,多精彩的描写啊。
文章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按照一般的思路,应该这样写:“这就是蚕宝宝送给我的礼物。”可是,小姑娘却出人意料地又略写了一个“漏网之鱼”的故事:“突然,我看见一只‘漏网之鱼’,还在那儿‘优哉游哉’地啃桑叶呢,而且不时地抬头看着我,好像在说:‘我还没吃饱呢,等我吃饱了,我要送你一个最大最大的礼物!’”这样一来,文章就产生了曲折跌宕,更平添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剧效果。
创作其实一点也不深奥。创作就是用你手中的笔,去写你内心的冲动。这也是创作与遵命作文的根本区别。内心没有冲动而应题目的要求去完成一篇文章,那肯定不是创作。当然,有时候一个题目正好触动了内心,引发了冲动,因此,不能绝对以是不是命题作文来判断是不是创作。于是,我写这篇文章的观点就出来了:
小学生,应该从“放胆文”开始,不要多加限制,要让孩子怀着一种“我想写文章”的冲动,自由地、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然后逐渐过渡到练习“小心文”,慢慢地悟得表达之法。如果一开始就要孩子“操练正步”,胡乱限制,提高台阶,孩子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兴趣全无,厌烦提笔。这和家长故意加工拔高孩子作文的危害是一样的。
附:《蚕宝宝的礼物》:
蚕宝宝的礼物 庄稼苗
(http://blog.xxt.cn/zhuangjiamiao)
我的蚕宝宝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奋斗”,吃了一大堆的桑叶,拉了许多黑米一样的蚕沙,终于开始吐丝结茧了。
它们结茧的时候真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只见蚕宝宝一个个盘踞一方,摇头晃脑地对我说:“小主人,谢谢你这段时间的细心照顾,我要送给你一件亲手制作的礼物,你一定会喜欢的。”它们先在“墙”上像蜘蛛一样不停地吐着丝,拉上一层防护网,建起了一个“基地”,然后就在里面大显身手,从头到脚地把自己包了起来。
几天后,我惊奇地发现,蚕宝宝都织出了一个个花生形状的蚕茧,而且颜色非常美丽,有的像雪一样纯洁无暇,有的像春天的阳光,金黄金黄的,还有的像小朋友的脸蛋儿,粉嘟嘟的……
突然,我看见一只“漏网之鱼”,还在那儿“优哉游哉”地啃桑叶呢,而且不时地抬头看着我,好像在说:“我还没吃饱呢,等我吃饱了,我要送你一个最大最大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