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优雅地走进“我”的世界
在我们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我”。因为在生活中,“我”才是唯一的主体,其它的都是客体。如果站在作文的角度看,“我”的作用也是很神奇的。凡是“我”经历的事,最能给人真实感;凡是“我”说出的话,最能产生感染力;凡是“我”抒发的情感,最能引起共振性……所以,我们发现,近些年来,考试中的优秀记叙文(包括故事新编类的创新作文),绝大多数都是采用的第一人称——“我”。
“我”,作为文章切入与构思的独特视角,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写作情景。学生作文,都有一个进入写作状态的过程。面对着命题作文或命意作文,第一关就是要解决“我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难题。如果这一关不能迅速突破,下面的作文就进展不顺利。现在,不要考虑其他,就把作文设想为是自己在向亲人诉说经历,向朋友畅谈趣事,向老师交流思想,向日记书写心情……你内心的拘谨就会消失,很多词汇就会信手拈来,你的笔当然也就可以“侃侃而谈”起来。如学生博客中卢剑铮的《起床也是一种享受》,把“我”起床的过程,通过心理、语言、行动、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得自如、生动、形象;天之娇子的《雪·血》,由“我”看到雪中景,触到雪中事,想到血浓于水的亲情,联想广阔、丰富、亲切,注入了感人的真情。这就是“心入作文”。“我”的目光所及、思绪所到、感情所系、笔锋所至,自然是最熟悉、最喜欢、最亲近的,也往往是最有生活气息、最动人、最灿烂的,于是情感会真实流淌,故事会奔腾而出,细节会有声有色,语言会滔滔不绝。
“我”,作为文章切入与构思的独特视角,能够带来语言表达的亲切流畅。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平时写作水平很一般的同学,但是给朋友写信或在个人空间写日记时,却思如涌泉,妙语连珠,洋洋洒洒。究其原因,就是以“我”的视角进入写作情景之后,精神上没有大的压力,也不必故作深沉、卖弄文采、矫情造作,属于“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事,我手写我心”,所以,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自然质朴、真实感人。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可以是“实我”,也可以是“虚我”。余光中先生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文章中的“我”,并不是本我,而是愿望之我。这就告诉我们,原来,写作除了要“表现真实的自我”,不说假话,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审美,是一种精神提升和自我完善。作文对于生活,从来都不是不加取舍和提炼的。因此,“我”可以是长城、黄河、故宫等特定文化的代称,也可以是司马迁、李白、泰戈尔等名人,还可以是大海、山峰、小巷、垂柳等意象的代言……“我”可以是一切,一切可以是“我”。 “我”让故事有了切入与构思的视角,让材料有了聚集与整合的可能,“我”手写“我”心,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平易畅达;“我”手写“我”口,可以最大范围地展现质朴本色。
“我”是情感赖以依存的源泉,无论是爱,是恨,是愤怒,是喜悦,都必须通过“我”来反映和表达。虽然,也完全可以通过第三者来完成,但是,肯定远不如通过“我”来得直接和感人。而且,从国人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看,“我”的叙述角度,更容易让阅卷老师快速进入情境,认同作文的真实性。
统而言之,“我”是观察世界、梳理生活、盘点心灵的一扇窗口。作文时,何不优雅地走进“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