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小城说雨
文  章:451
评  论:68275
访问量:2465914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让“词语”点亮你的文章 xxt推荐博文
分类:个人见解   2010-01-14 08:07

 

让“词语”点亮你的文章

 

如果把词语比作砖块,那么我们的文章就是美丽的建筑。不要小看了这些不起眼的砖块,没有它们,我们就“砌”不成文章的华美宫殿。因此,我们在作文时,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好关键性词语,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会灿然生色。这里谨介绍几种常见的用词技巧,以供同学们参考。

     1、动词点睛

精心地选用动感强的动词,使它在造句中成为点睛之笔,就像万绿丛中的一朵红花,产生格外醒目的效果。鲁迅先生就是这方面的大师,他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证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后来,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坐着去咸亨酒店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由“排”到“摸”,写出了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在《伤逝》中,鲁迅写绢生终于等来了自己心仪的恋人子君时,用了一个“读”字,“把子君从头到脚读了一遍”,这个“读”字用得很传神,把绢生对子君的关爱写得耐人品味。这里再举一个“读”字的例子:“我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读大山,就是读一个复杂的灵魂。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这里的“读”就用得妙笔生花。要实现动词点睛,就要把“推敲”作为炼字的习惯。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大家并不陌生,就是把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因为词类活用都有一定的修辞作用,所以能增加形象感,产生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一个“绿”字,就是他从“到、” 、“过”、“入”、“满”等十多个词中提炼出来的,这个“绿”本来是形容词,在此用作了动词,写出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只因这个字,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便成了全诗的诗眼。例“溧河水在世界的东方奔流着,甜了天津,甜了街市,甜了人,滔滔、滔滔……甜了东方。”(刘恒芳《共和国正在裁军》)“甜”字活用为动词,便饱含着人们对溧河水的感激与赞美之情,这比直接赞美要有深意和诗意。

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我们口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他英雄了半天,也没有把石头搬起来。”“英雄”成了动词,充当英雄的意思。例“他要是和所长有一腿的话,我不是收拾他,就得狗着他点,先狗一下试试。”(老舍《离婚》)“狗”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狗着他点”即“像狗讨好主人一样讨好他”之意。品味一下是很生动的。例歌曲《牵手》大家都熟悉: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这里的”“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歌词成功地将生死相依、苦乐与共的氛围营造出来,令人悠然神往。

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常用的格式是:比……还……,例不错!是个模特儿,比那些模特儿还模特儿。(谌容《献上一束夜来香》);例这样一来,“泥饭碗”可能比“铁饭碗”还“铁”。(《科技优势与灵活运行机制的结合》)例 中最后一个“模特儿”和例中的“铁”都属于这种格式。

词类活用种类很多,这里仅举几例,作为抛砖引玉。

3、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把描写大的方面的词语用在小的方面,或相反,会使文章富有灵气和情趣。例“老爸一年有三百天不在家,大有一副不搞垮自己的身体誓不罢休的架势,整天托着疲弱的身躯四处奔波,这不,大年三十的春节晚会都开播了,还不见他的影……门开了,老爸一脸歉疚地进了屋。老妈那种‘受压迫的阶级感情’火山似地喷发了……”文中的“誓不罢休”、“受压迫的阶级感情”等词语都属大词小用,蕴含幽默。例20年前进我家看一看,你就能够了解非洲难民营的现状。屋子里驻扎着老鼠大军,螳螂的联合国总部大概也设在这里。不论白天晚上,常常发生人鼠战争、人蟑战役。如果给我家拍套照片参加影展,整整是一个万恶的旧社会。”这段文字中大词小用的例子就更多、更有特色。

4、词语反复。为了强调一种心情、一个细节、一个场景等,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构成不同的语句,让语言产生良多情趣。如:“我的同桌长的就像一个圆。你看,脑袋是圆的,脸庞是圆的,眼睛是圆的,就是走起路来,也象一个圆圆的皮球在滚。”文中的“圆”字系列词语。看似夸张,却是幽默活泼,妙趣横生。又如课文《不朽的失眠》中,“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一个“睡”字的反复,突出了夜深人静,衬托了张继的“醒”。

5、学科移植。适当地把各门学科知识巧妙地移植到文章中,能增强语言的表现性和穿透力。如:“‘老班’教物理,一进门就吐出五个字:‘这节课考试!’哎,面对试卷我们又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牛顿’和‘焦耳’急得我顿足抓耳……只见同学们无不‘伸颈’‘侧目’,望着巡逻的‘老班’,我们既要警惕,又要合作,这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啊!”这里引用语文学科中的诗句,词语,引入了物理学科中的“牛顿”“焦耳”,使文字鲜活亮丽起来。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一试哦。

 

12
浏览(2820)┆ 评论(112)┆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