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听雨轩
文  章:451
评  论:4632
访问量:431632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些看法 xxt推荐博文
分类:我的文章   2009-03-05 08:52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些看法

 

 

我一直反对给学生抄古诗翻译,然后组织背诵。我不赞同重点词死记硬背,没有背景,没有生活,没有联系,就词语解释词语。或者,师生一起翻译大意,老师问一句,学生念一句答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学生徘徊在浅层次的问答复述上。

恰当的古诗文翻译,要逼着学生自己解决。逼着学生调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已具备的能力,试着自己翻译,历尽千难万险,苦思冥想,反复推敲,实在翻译不下去了,然后借助工具书。对于重点词的处理,我坚持认为需要理解,需要训练,需要使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始知此事需躬行。”我看过了,不如我想过了,我想过了,不如我试过了。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在过程磨砺中提升的。

我设想的古诗教学是这样的:

第一步:作家和作品背景。

学生知道什么,拿过来共享。赏识预习认真的同学,赏识看书多的同学,赏识知识渊博的同学。

原来学过什么,联系在一起复习。为了熟悉作家风格,以便今天学习,为了梳理知识,以便更加巩固,举一反三,前后联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教师用故事的语言叙述,描绘古诗产生的背景,给古诗学习一些故事情节,既能增加情趣,又可以促进理解。

第二步:一分钟背诵比赛。

记忆是一种能力,记忆是一种习惯。

一分钟背诵比赛,能记多少是多少。好处一,训练了记忆能力;好处二,提高了差生兴趣;好处三,相当于大脑机器的预热,利于下一段的学习。

第三步:个性化阅读展示。

模式一,指名读,老师点评。一叶渔船两小童,这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见那种情景。你为什么起句那么轻,读两小童时带着笑意?

赏识让学生更加自信,剖析让学生领悟诵读技巧。

模式二,对比读,百家争鸣。有没有和他读的味道不一样的,你为什么这样读?

竞争容易激起智慧火花,教师要善于挑拨孩子们在课堂上对着干,比着学。

第四步:我来点评。

你最喜欢本首诗什么地方,哪句话,哪个词,为什么?

我尝试着替老师讲了一下。

学生说:喜欢使风。因为这突出了两小童的聪明可爱,没有帆就用伞当帆,而且掌握了如何见风使舵!太好玩了!

另一个学生说:喜欢把船说成一叶,比一艘、一条都妙,显得江面很辽阔,船很精巧,像树叶在飘,荡悠悠的。

还有个学生说:喜欢。三个字,把人带到了那种情景,坐在船头的两小童,好像还用脚打着水。

我很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智慧的火花一旦打开,便可以形成漫天的繁星。

第五步:巧记难点。

当我问学生本首诗什么地方不好理解,容易出错的时候,学生说:篙和棹字不好记,字稠,棹的音容易读成diao或者zhuo

我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找那个是篙,那个是棹。然后问: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

一阵叽叽喳喳窃窃私语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发表看法。

篙字不用记,形声字,用竹子做的。

棹用木做的,卓越 的划船工具。

但是,这样记忆会读成zhuo,我看不好!

我这样记棹的读音:一个人拿着木制的笊虑(我们这里捞东西的勺子)在划船,划得很卓越,棒极了!

掌声来自认可。掌声也一种兴趣。

第六步:寻找问题。

学问,学问,勤学善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大家面面相觑,一时无语。

课题舟过安仁,文中是一叶小船,舟和船是一回事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我问。

是不是船比舟大?有学生猜测说。

是不是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头语。

老师,我认为主要是为了不重复。同一个意思的词,一首诗内尽可能变化一下,显得不重复。

我很欣喜。或许这些考试用不上,但是,学生学会了字斟句酌,学会了欣赏古诗,喜欢了古诗鉴赏,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七步:独立翻译

在理解的基础上,逼着学生,离开《英才教程》逐词逐句翻译古诗,是一种训练,也是逼着学生必须前面认真听课。

第八步:本课测试

学习为了素质,学习也要兼顾考试。因此,我提倡一课一考。在备课时,老师已经做遍了相关的测试卷,练习册。上课时,老师已经有意识渗透,下课前,马上考试,是一种复习总结,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

第九步:写成小文

为了复习巩固,为了变成能力,我提倡古诗文教学,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上想象,加上情节,有文采的,把古诗写成一篇小文章。

教无定法,每个教师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如何教得有趣味,如何教得有效率,如何逼学生提高思维力,提升学习力,这才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0
浏览(1675)┆ 评论(5)┆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