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的选择一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怎样学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会使课堂学习事半而功倍。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讨论似乎成了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一节课45分钟小组讨论贯穿始终,此起彼伏。那么如何避免课堂讨论的泛化,我认为教师应明确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应学会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以一种学习方式应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显然是低效的,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因而我认为上好一节课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其实在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更适合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因而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我们深知对学生一生来说,学会自学更重要。 二、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于讨论 讨论其实就是小组同学围绕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相互交流、碰撞并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结论。这一过程是学习、交流、生成的过程。但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个有充分思维空间、开放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可把它称为讨论的点。如果不能很好地确立这个点,讨论必然流于形式,丧失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而现实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为讨论的点,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交流,结果肯定是事倍而功半。 三、怎样面对讨论的低效 讨论低效也是课堂常有的现象。首先不要让讨论不了了之。讨论最终一定要得出正确结论,小组讨论后应给每个小组同学发表观点的机会,对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归纳、总结、提炼。其次不期望讨论一下子完成,可分层次。给学生合适的讨论时间,分层次进行。因为有些问题结论不会一下子得出来,可按以下步骤进行:讨论—成果交流—再讨论—最终结论。最后教师还要控制好讨论的整个过程,不能放任自流。 希望地理教师走出课堂讨论泛化的误区,不断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我的观点也许不完全正确,更想听一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