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在引领中升华 ——浅谈对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的适度探究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外书读得并不少,阅读写作能力却未见提高,课外阅读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这主要由于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引导教育不及,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阅读涵盖面存在不及 (二)过度追求离奇的情节 (三)功利心理让阅读错位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度现象。但要想让学生尽快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亟需加强教师的指导。学生从“不爱读”到“喜欢读”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1、读精彩片断,激阅读欲望。 我采用吉姆•特利里斯读书给学生听的方法,经常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抽5至10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并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 例如:上学期,我在阅读中发现,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系列纯情小说、沈石溪的《狼妻》系列动物传奇小说都很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于是,我就摘取了里面的精彩片段读给学生听,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 2、借教材外延,唤阅读期待 教材里大部分课文都出自大家之手,教材本身就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激情的“导火索”。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学完《夜莺的歌声》后,推荐《卓亚和舒拉的故事》;也可围绕学习中的疑难,激发学生到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如学习《鲸》一文时,学生提出“为什么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矮又粗?”这一问题时,鼓励他们从《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年百科全书》等科普读物中寻找答案。 二、教给方法 促成高效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不懂得积累知识,感悟技巧,更谈不上读以致用。因此,作为指导者,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以点带面法。就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二)采花酿蜜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读到心里去,根据年级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阅读足迹本”。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养成潜心品读的好习惯,为提高写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圈点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圈点文章的精彩之笔,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可以批注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甚至可以对文章评头论足。当然,开始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指导。通常我都会用一节课的时间精心讲评自己对某一篇文章的句、段的点评范例,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二)定期召开读书会 (三)重视阅读成果评价 为了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读书阅读成果的评价,设置了一些名目繁多的奖项。如:“最受欢迎图书奖”“读书明星”“乐于写作奖” “故事大王”等等。通过评价激励,调动了不同程度、不同特点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班级营造出了一个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