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书声琅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朗读本身是枯燥的。课堂上总是教师在计数着学生读了多少多少遍,学生却往往有口无心,没有多大的收获。如果孩子们长期被动地朗读,不仅朗读的兴趣会降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年级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启蒙阶段设法营造朗读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朗读的兴趣。 激励促读 一年级小朋友有意识注意时间短。课堂上,他们时而高举小手,时而沉浸在搞自己“小发明”的专注中。朗读时要想让他们主动投入,教师必须巧妙地化朗读指导于激励之中。我经常这样做: 这几位同学的朗读真像百灵鸟在唱歌,你能不能也来这样动情地读一读? 谁来挑战这个最难读的句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的。 他的朗读可真棒,真有点让大家过耳不忘的本领,我们送他一个“读书小天使”的称号。有谁也想当一当“读书小天使”? 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我的课堂听――我――的”…… 用时髦的话讲,也许这就是教师的“炒作”,在课堂上把勇气、信心、热情散播给每一个学生,把学生朗读的兴致“炒”得沸沸扬扬,使得课堂上的朗读氛围因老师的只言片语迅速升温。
表演促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角色体验,促使其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这种角色体验包括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等。在这种感受活动中,儿童的各种身体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既能使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又能调动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学习了课文《小母鸡种稻子》,我感觉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已不成问题,课文对话描写的体会仍不到位。于是我就提出:“我们能不能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如果要演好这个故事必须先……”“读懂课文!”学生马上接口说。于是,便又仔仔细细读起课文来。接下来先交流: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再研读文本: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然后尝试表演:你能扮演它们吗?最后学生互相挑战切磋;谁演得最好?这样层层深入地读演结合,使学生感受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再现课文的同时也感受到小母鸡热爱劳动的美德和小猫、小猪和小鸭知错就改的品质。 不需要老师一遍遍苦口婆心的强调,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细细体会了文本,而且孩子们令人忍俊不禁的表演也满足了他们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便是以表演来促进朗读的最大收获――在朗读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想像促读 一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朗读伴随着对画面的想像。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先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观赏雪地里的热闹景象,再让学生画一画“雪地里的一个个脚印”, 一幅幅图画就诞生了,有细细的竹叶,有可爱的梅花,有手掌似的枫叶,有弯弯的月牙。有了第一次观赏留下的真实表象作基础,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想像后创作的画面形象,每一个孩子对雪地里的景象都有了深刻的印象。此时,让学生随着诵读让小动物们动起来,再度想像自己创作的主角上演的动画片,一个个静止的文字便活了起来,一张张笑脸也随之露了出来,学生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恰当的运用想像给文字配画,在图画与文本的巧妙联系中,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朗读变得有滋有味。 总之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主动朗读才是他们最得心应手的朗读,朗读也就成了一种快乐。让课堂上一片书声琅琅吧,这是我们应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