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里跳!”__爱的智慧 读《跳水》 帆船、猴子、水手、孩子、船长,这是短篇小说《跳水》中的主要场景和人物。每次读来,都让人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起起伏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跳水》。 一、解题 孩子在高高的桅杆上,命悬一线。在这危急时刻,船长果断地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孩子生命的唯一办法,是船长机智果断品质的体现。 二、了解作者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他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高尔基这样评价: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三、字词学习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呲牙咧嘴:形容凶狠的样子。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近义词辨析: 灵活与灵巧: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敏捷,不呆板”的意思。区别在于:“灵巧”表示心思聪敏,多指人的双手灵活和技术纯熟;“灵活”还有善于随机应变的意思,多指人的手脚和脑筋不呆板。 四、内容理解 如何欣赏小说呢?一般来说是把握好环境和人物,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课文的开篇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及部分人物。因为已经环游了世界正在返航,此时风平浪静,水手们才很轻松悠闲,才会有兴致逗猴子取乐,才会让猴子更加放肆,进而引出猴子戏弄孩子,导致孩子身陷险境。这一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的展示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接下来有条理地写了:猴子逗孩子,孩子走上横木→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总结起来平铺直叙,可文本完整而多变的情节看得人心惊胆战。猴子将孩子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并爬上桅杆,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这时孩子气极了,也爬上桅杆夺他的帽子。事情开始发生变化,危险慢慢来临。猴子更加放肆,它用脚钩往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做着怪样挑逗孩子,忍无可忍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取帽子,于是就走到了危险的绝境。本是一场逗猴子的嬉闹,渐渐演变成命悬一线的时刻。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列夫.托尔斯泰高超的故事情节铺叙能力。 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可以说是水手们的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孩子一步步身陷险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面对危险,看着心爱的孩子,船长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命令孩子“向海跳”。船长举枪,喊话同时进行,此时的时间要接0.0001秒进行计算,容不得半点犹豫,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一位经验多么丰富的船长,在环游世界的航程中一定历经过数不清的风险,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化险为夷。那举枪的姿势,那果断的命令“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更是船长对孩子深沉父爱的表达。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讲了一个孩子意外爬上轮船的桅杆,在命悬一线时,孩子的爸爸__船长命令他跳入水中,最终得救的故事。故事蕴含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沉着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六、写法借鉴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作可以让读者很清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文章先交代故事的起因:一直放肆的猴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接着写故事的发展: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再写故事的高潮: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最后写故事的结尾:船长拿枪命令儿子跳水,水手门把孩子救上船。整篇文章,叙事清楚,情节紧张,引人入胜。 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一位机智果断的父亲,这是爱的智慧,这是父爱如山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