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生活中的儿童乐趣 如果问现在的孩子,他现在的爱好是什么?估计十之八九会说是:看电视,玩游戏。 水泥钢筋,封住了孩子们奔向田野的脚步。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电子产品的无处不在,丰富的视觉体验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睛。遥远古代的农家村落里,孩子们在干嘛呢?让我们走进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感受千年前那清新的乡土气息和孩童的童真童趣。 一、解题 《四时田园杂兴》中的“时”,在古代有大“时"和小“时”之分。大时也就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冬,小时就是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题中是大时,四季。从“也傍桑阴学种瓜”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初夏时节。“杂兴”,百感交集,随兴而写,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二、了解作者 范成大,南宋诗人,(1126_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人。他的诗题材产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温润委婉,语言清新自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于1182年得遂所愿,归隐家乡苏州,用他的话说就是“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他在苏州的石湖隐居长达十年,创作了很多的田园诗歌,尤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有名。这六十首组诗,按春,晚春,夏,秋,冬顺序,表现了当时苏州田园风光,农事生产,农村生活的风貌,极大地丰富了田园诗的题材。 三、字词学习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绳。绩,从丝,把细的麻线搓成绳。进而引申功绩,成绩等。要想取得好成绩,是不是也如搓麻绳一样,由少积多? 桑阴:桑树的树荫。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童孙:儿童。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阴:树荫。 四、内容理解 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来说,“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一个“学”字,将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地惟妙惟肖。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五、课文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写农人及小孩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热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六、写法借鉴 在写作中有时为了更好的反映事物的特点,既要从整体描写事物全貌的“面”的情景,又要突出刻画局部“点”的情景。也就是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相结合,即“点面结合。”《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前两句的“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繁忙场景,这是从“面”上写。后两句抓住小孩子学种瓜的情形,这是从“点”上来写。这样点面结合,乡村农忙时节的日常生活就跃然纸上。 生活即教育,教育在生活。遥远村落的孩童在生活中玩乐,在生活中成长,享受着大自然最本真的馈赠。今天的同学们学习任务繁重,单纯的在为着学习而学习。其实,学习和生活不是两张皮,为了生活需要好好学习,学习将会使生活更好。因此,将学习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认真学习,是一种和谐的生存状态。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