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枯叶纷飞
文  章:507
评  论:2231
访问量:152129
荣誉榜
推荐博文
因为爱,我们不愿意放弃
分类:培训体会   2019-12-20 20:42
 

因为爱,我们不愿意放弃

     

为了心中共同的梦想,教育界学共体的伙伴们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上海,互研,共享学习共同体探究成果,让我看到了伙伴们的力量,看到了孩子们的希望,看到了教育美好的未来。127号早晨,在梁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7人到达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外国语学校,荣幸的参加了第三届学共体全国教育峰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保障每一个人的高品质学习权。

佐藤学教授和王君兰教授说要相信孩子学习的可能性,每个人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让每一位孩子充分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有些时候,孩子的变化突然间以神奇的速度不期而至。每一个孩子,都有内在的隐藏的部分,我们要等待着“觉醒”时刻的到来。优秀的教师是用眼睛和耳朵工作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善意和温暖,关爱和鼓励,让一些孤独的他们敞开心扉,找到自信和从容,孩子们就能积极的面对学习。

陈静静博士告诉我们“学生的深度学习由教师的深度学习来保障”。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长远发展,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重构教育生态,优化学习设计,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营造公平、温暖、相互倾听的班级文化,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做研究,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课堂观察是我们教师的必修课。对于弱势学生要给予若无其事的“优先权”,我们要静心等待,他们的学习成果会出现“逆袭”现象。只有这样,每一位孩子才能在课堂中找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都体会到学习的幸福感。

来自厦门实验小学的潘品瑛老师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困的孩子用价值感唤醒他们的学习力,爱表现的孩子让他们体会受挫的恍然大悟(按暂停键,练习他们的倾听能力),对于乖乖的孩子要百分之百的相信。研究的过程中要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建议我们要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让学生多倾听他人的声音,互相信赖,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协同合作,探究问题,最终学会学习。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女士谈到教育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人的多元性。目前教育的困惑在于很多孩子不符合传统好学生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学习动力要从哪里来,在这个“非标准人才时代”,有时候工作能力与学业成绩无关联。教师的爱、义、道从何体现?她深情的说到“爱是人生的底色”,我们要有情感与关怀。因为爱,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愿意陪伴他们成长。为了让孩子看见未来,我们要有理念与动机,要有榜样与使命,深耕教育生态,共创美好未来。

让音乐课变得好玩儿”的吴慧琳博士跨学科整合音乐课堂给我的冲击力很大,我被吴博士的课堂深深吸引。她的音乐课渗透着英语,数学等学科,整合的天衣无缝。她那风趣幽默的语言,夸张搞笑的动作,神奇多样的表情把我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丝毫不想走出她的课堂。

两天短暂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太多成功的例子,他们的的方法就是:要相信伙伴们的力量!从我们大伙伴们在一起互研互学的过程,还有领航教师在课堂和学生们一起做研究的活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一起做学习探究的过程都证明了伙伴们伟大的力量。

我的启示是:请相信高质量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提升思维能力,主要是学习内容缺乏挑战性。学共体的路径是学习设计。在课堂上我们要有两个阶段的训练,即基础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的探讨。对于前者往往学生们很容易拿下,而对于“高水准”的学习内容有几个特征:

1.探究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生看到问题后会产生日常生活的联想,会有解决问题的渴望。

2.探究的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不是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会不断丰富,不断加深,会随着参与人的不断介入而拓宽,具有一定的后续探究价值。

3.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是学生能信手拈来的纯经验性的,信息性的问题,学生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调研,将这些知识重组,重构,并与伙伴交流才能有所进展。只有这样的高质量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学共体的践行者,参加完这次全国教育峰会后,让我更加坚信信念,今后所有的问题,只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来解决。从此刻做起,我要从我做起,我志愿与你们同行,共创孩子们美好的明天。

0
浏览(834)┆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