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守望者
文  章:438
评  论:7858
访问量:538166
荣誉榜
推荐博文
读《论语》有感
分类:读书体会   2018-06-29 23:14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歌”一语虽有些浮夸,但一针见血的道出了孔子的想和著作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以及历史的影响。

悠悠华夏五千载,《论语》是璀璨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古者有云:“知人论世”,读书学习,就要了解研究一个人的时代背景,才能就事论事。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私学的创设更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50岁左右事政,颇有政绩,后因不满鲁国国君的昏庸,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14年一路宣传他的“仁礼”主张。《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这本自古被誉为“四书”之一的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举止,论述了孝道、治学、为政、治国等思想包含了无数发人深省的道理。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读好书,就像结交了良师益友,使我们受益匪浅;读好书,就犹如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使我们心旷神怡;读好书,就如同找到了快乐的源泉,使我们领悟到快乐的真谛!我之所以读《论语》这本书是试图认识孔子这样一位有教无类,亦师亦友的圣人,想深入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想从中寻觅修身养德的方法,于是我走进了《论语》的世界。

读《论语》就是一个审视社会,反省自身的过程。罗曼.罗兰曾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概的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的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他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君子慎其独,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行为,维护好自身的形象,也不失为是一种自省自律。诸葛亮的《试子书》中曾说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他们都是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求生,在失败中沉淀自己,反省自己,最终走向光明迈向成功,他们难道不可以称得上典范,称得上慎独君子?慎独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自律,是一种坦荡,学会反省,学会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修善自己,成为一个人慎独之人。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的是如果子女在父母去世之后仍不改变父亲的教诲与合理的安排,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著称。少年时期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了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便有了啮指痛心的故事。尽孝说难不难,子路百里负米,子骞芦衣顺母,或许孝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替父母提一提鞋,洗一洗衣服,分担一点家务,体贴一下,体谅一下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轻易用讥讽的言语或恶劣的行为去伤害爱你的人,尤其你的家人……为人应诗书立业,孝悌做人。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一脉相承。清者有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长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但在这个灯红酒绿,良莠不齐的复杂社会里,或因自私,或因贪婪,或因诱惑等导致人心涣散,思想道德滑坡,孝渐渐地也在褪色。忤逆父母,撒谎成性,违纪违法,甚至有人不愿意赡养自己的父母。自幼,爷爷奶奶父母就告诉我养儿防老,父母养育子女是应尽的责任,子女赡养老人就是应尽的孝道和义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无知的孩子。我们家继承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吃饭时晚辈为长辈提凳子,碗筷为长辈双手递上,听从长辈的教导,吸取长辈的经验教训,多的是沟通和愉悦,少的是纠纷和误会,家庭气氛和睦而活跃。父亲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一个家庭的家风,一个家庭的孝顺,有时可以从老人的健康程度和活的年岁来看。”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也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从小我就铭记父母的教诲,在父母的引导下,看见老人下楼过马路,扶一下;老人喝水,倒一下水泡一下茶;老人父母洗脚提一下拖鞋,甚至亲手为他洗一下……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我早已习以为常,但现在由于上大学出门在外,只能通过电话,视频跟家人嘘寒问暖一下,只能通过假期来抓紧时间来做一下,哪怕只是简单的放下手机,陪家人看看电视,聊一会儿天……因为每当牵起爷爷奶奶长满斑迹的手,看着父母日渐花白的头,陪着他们一步一步的慢步街头,我总会在想,岁月充满了太多的无知,且行且珍惜!因为我不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都去哪儿了,还好,我们家已经是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了。“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老乌鸦喂养大小乌鸦,在老乌鸦年迈无力,不能觅食时小乌鸦便衔食喂母亲以为回报,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连动物都知道对父母对长辈感恩敬孝,作为有良知的人,为何不像孔子所说“孝子之事亲之,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呢?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的思想魅力:那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踏实与求是;那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与正直,那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心神向往,留恋忘返。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0
浏览(600)┆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