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这次听张颖老师的课,我有以下两点感触。 一、历练,是成长最快的途径 这是第二次听张颖老师的课,第一次我印象很深,听的是《有余数的除法》。相比于那节课,这次的进步很大。无论是课的设计还是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课堂语言和细节的处理。语言:紧凑,严谨,语调适中,该突出的语句强调的很到位。细节的地方,两点做法很值得我效仿:一是复习口算环节中,老师出示口算题后,先让全班同学自己算一遍,再找生回答。先全班算,不但起到让每位学生都练习了,还给学困生留了思维的空间,为下面的回答增强了自信。再者,找学生单独回答时,其他学生用手势表示,回答的学生说的是对还是错。这样,避免一部分学生在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留神的现象,关注了整体学生的表现。二是,讲完新课后,练习时,张老师拿一支红笔随时给学生做了批改,这及时给以肯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说,年轻人,还是多锻炼的好,每历练一次,就上升一个台阶。 二、计算,要深挖建模的魅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是一节计算课,重点就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难点是理解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 在探究算法这一环节时,张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旧知进行口算(此时,学生说出了好几种口算方法),然后用点子图帮助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点子图把口算的三个算式试着合并成一个竖式,写到本上。在这,张老师,你认为点子图的作用是什么?它和前面的口算、后面的笔算之间有什么联系? 其实,你让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转化为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进行口算,运用了转化的思想,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方法很好。我认为:在这,最好再深一步的追问:这些方法都是转化为旧知识进行计算的,那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其实,这几种口算方法,都是运用了“先分再合”的思路,口算的这三步,也恰恰是笔算的思路,这样一追问,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为笔算的算理理解埋下伏笔。 还有,书中提供的点子图,我认为:是帮助学生建模的,是理解算理的模型。我们要让学生的种种思维轨迹在点子图上呈现出来。你只让学生看着点子图,理解了计算的三步。是不是应该将横式、点子图和竖式中的计算过程三者对比一下。找找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比如问学生:第一步的横式在哪?点子图上在哪?竖式中指的哪一步?(学生都知道是14乘2得28)。第二步的横式在哪?点子图上在哪?竖式呢?(横式和点子图上都得的是140,而竖式上为什么是14呢?0写不写呢?此处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计算的关键一步,对比之下,学生是否理解的更透彻),第三步都是合起来,没什么难的。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学生不但更深的理解算理。还把口算、图、笔算联系起来了,是不是效果更好些。 另外:你查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法则必须按教材上的出示,一点不能出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