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是创新的开始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五)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是: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大胆猜测是创新的开始---- 猜一猜 开始我就抛出今天我让你们每人带了两根小棒做什么用呢?孩子们看到了我的课题就说围三角形,两根小棒怎么能围三角形呢?老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在原有的两根小棒的基础上创造出第三根小棒,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需要一根多长的小棒?从而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己去成学生主动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真正让学生从原来的盲目操作变成现在的有目的活动。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思索欲望更加强烈了。 二、操作验证是证明猜测的必须---围一围 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由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手里的学具,如笔、尺子等创造出第三根小棒,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们用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创造出了第三根小棒,自己画一画然后把手中的两根小棒放在两边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等操作方法,自主探索、并发现了发现哪些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配一根2厘米的小棒时出现了争论。大家各抒起见,互不相让,有的说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说不可以围成三角形,我认为有些问题通过争论可以加深他们印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然后我才利用多媒体课件把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放到5厘米的三根小棒的两端,通过动态的演示让他们直观的看到这样的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然后抛出1厘米、1.8厘米行吗?为什么?学生利用刚才的探索结论推理出:2厘米的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么1厘米、1.8厘米就更不能围成三角形了。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争辩、动态演示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了,他们初步明白了两根短的小棒的和比第三根小棒短时或相等时都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总结猜测是得出结论 然后再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再一次用语言来汇报刚才的活动结果,并说出道理,使他们在叙述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感悟,同时也注意了学生中的差距,能让学生在回答中都明确了在怎样的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接下来又通过一些变式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在自己不断的思考与问题的矛盾冲突中体会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难点由此得以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