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会与学生说话吗? 张爱敏 亲爱的!你会说话吗?你会和学生友好交流吗? 也许,你会鄙夷地眼光看着我,质问:”你呢?你会吗?“ 自从读过海姆·吉诺特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后,我一直留意父母、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在反思父母和老师中间普遍流行着所谓“正常”语言,如责备羞辱、道德说教、命令指使、嘲讽奚落、训诫指责、威胁利诱、评价预测等,我的心总是隐隐作痛。谁使得我们的孩子变得冷漠、粗俗和丧失人性,我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何曾不是罪魁祸首呢? 周五放学时,有学生留下过周清,有家长迫不及待,进入校园,站在孩子身边,时不时评论两句:”背会了吗?人家都记住了,你怎么就记不住啊?还是上课没认真听!家里等着犁地,你快点呗!看看还有人了吗?知不知道丢人啊!“请问,在这样的言语环境中你的孩子怎样静下心来诵读呢,没有安全感,处于极度的焦虑与恐惧,甚至还有耻辱感。这只能让学习大打折扣。 再比如,有学生被抓住小错了被扣了班级积分,老师把学生喊过来,大吼大叫:”怎么又是你!你给班级添了多少光了?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一点记性都不长!真是小猫小狗喂熟了,还知道摇摇尾巴呢!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七班不要你了!回家叫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阵痛批,学生开始还有点内疚之情,懊悔之意,被老师这样一顿批,脖子拧起来了,要不一句”我不上了“,从此与你结下冤仇;要不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你说什么,人家就一个动作——杵在墙角,任你说什么,高昂的头颅,拒绝任何交流。 其实,换一种方式交流,不仅能够改善教学,而且是教学的关键。 每次大周末到校或者小长假之后,总有学生在课堂难以自抑,哈欠不已,沉睡不止。这不,博又一次歪倒在桌子上,”嗨,亲爱的!小长假日理万机哟!很辛苦吧!”老师面带微笑,意味深长。博脸红红的,拍打自己两下,坐直了身子。课堂继续。 帅没有交作文,被老师喊打走廊里补作业。下课后,拿着在长格本上写得作文送到老师办公室。“怎么写在长格本上了?你原来的作文本呢?” “原来的作文本就剩下几页了,我当演草纸了。“他低头道。 “那你买一个新的作文本,把今天的重新抄一遍,然后再把过去的补上去。“ ”我晚上下第一节后再交。“ ”你为什么要下第一节后呢?我现在送个你一个本,你现在就抄,抄完回教室。“ 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师再一次重申:”拿着作文本,抄一遍,听清楚了吗?如果完不成可以在晚自习后再交,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你写不完呢?“ 他不吭声,依然站在那里,”你想清楚了,现在怎么做更合适?“ 沉默了两分钟,他拿起本走了,不到30分钟,抄完了。 老师再一次和他分析刚才的行为,直到他有了笑脸。 再比如,当你想要学生做什么的时候,最好用商讨的语言,建议的形式提出来,而非命令,这样更让学生容易接受。 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学习,而不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是为了鼓励孩子自治,而非削弱孩子的团队意识;是为了树立孩子的自我形象,而非伤害孩子的自尊;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缓解孩子的焦虑,消除孩子的恐惧,减少孩子的挫折,而非让孩子变得更自卑,更懦弱;是为了平息孩子的怒火,化解孩子的冲突,而非播下仇恨的种子。 亲爱的,与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交流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需要学习、练习和自律。它需要仔细斟酌、理性选择。 请记住:为人师表既能做到使自己的教育卓有成效,又要防止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伪善。没有什么比虚情假意更能使一个人身败名裂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