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涅阳三水0
文  章:197
评  论:992
访问量:67200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阅读||对“境界”划分的一些遭遇 xxt推荐博文
分类:读书笔记   2016-08-31 21:35
 

对“境界”划分的一些遭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涅阳三水

因为经常写诗歌散文,就有朋友问我说:“你不仅写诗还写诗歌评论,你给我讲讲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怎么能无我”?我咋看咋觉得不能没有自己?无我之境是一种理论的谬误,有明显的错误。”

还有朋友问我:什么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的写作方法真的存在吗?

在那个时候,没能好好的研究学习词话,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唯有沉默。可能,在朋友的眼里,我的沉默就意味着同意他们的看法和言辞:不存在着以物观物的写作方法,因而也无所谓无我之境

现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就会有话可说了。

在阅读完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并认真的做过批注以后,对朋友们的这些观点,就有一定的言辞予以回击了。

 

王国维的论点里的句子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属于“无我之境”,那么,这“无我”的境界里,真的没有“我”的存在吗?

试问:是谁采菊东篱下?又是谁悠然见南山?

肯定是“我”,而不是“你”。只是,“我”已经和外在的“物”合二为一。这种合二为一,并不是说忘了自己,“我”被“物”感动迷恋,触景生情,沉浸物中,“忘我”其中,甚至不能自拔。

“无我之境”的合二为一不是这样,它在“静中得之”,是一种优美的感情。

所以,“无我”并非是“忘我”。

 

王国维的两种境界学说中,“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

以我观物以物观物,无论做为什么,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生命的个体之见观物,以凡人之心观物,为有限之观物;后者是以万物之心理观物,以道心佛心观物,为无限之观物。

这两种观物方法的主体都是人,都可以说是

“以我观物”,个体之我没有彻底超越,是为有我之境;而后者“以物观物”则是个体之我彻底而超越的与外在之物合而为一,自我消失隐藏,就成为王国维言说的无我之境了。

由此来看,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是建立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物论的基础上的,其哲学内蕴美学意蕴极其深刻,决非随意杜撰。

所以,我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羞愧。

 

有我之境以个体之我观物,无我之境乃以万物之心观物,那么,两种境界的根本区别又是什么呢?

按这样的思路来想,绝对不是前者为情语,后者为景语那么简单了,因为王国维不至于不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无我之境决非无情,或寡情,否则还有什么境界?王国维不是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不同的只是,有我之境的情没有超越个体生命之情,更为主观,无我之境的情超越了个体生命之情,并与普遍之理融合统一,更为客观罢了。

这种超越自我之情,其实正是庄子的无情之情,也即程颢所说的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这是一种摆脱了现实束缚的自由状态之情。

两种境界的根本区别也不在于情的浓淡,我们很难断定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情一定浓于悠然见南山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情一定浓于白鸟悠悠下,这里的情确有外露与含蓄的区别,但外露不等于浓,含蓄也不等于淡,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两种境界的根本区别也不在于前者为人化,后者为物化。实际上,任何艺术创造的结果,对象都必然是人化了的对象,无我之境中的景物不也人化了吗?“人化不等于拟人化,如果把人化理解为拟人化,那么,杜鹃声里斜阳暮就没有拟人化;无我之境也不等于人被物化,准确地说,是人化入物象之中。

两种境界的根本区别同样不在于前者移情,后者没有移情。泪眼间花花不语固然是移情,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不见得是移情。反之,白鸟悠悠下却不能说没有移情。

总之,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倾向于个体生命之主观情感观物;后者倾向于将个体生命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但最终与每个深入这种境界的人们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用宗白华的话来说: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的无限境界。再说,没有我的存在又如何可以成诗?有境界的作品,当然有创作者的主观成分存在,就像哲学里说的:“物我”可以合一,主客观当然也可以辩证统一。

0
浏览(671)┆ 评论(4)┆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