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折射的专业水平
清丰 段跃杰
近几年来微课逐渐代替了说课,成为教师专业水平展示的重要形式之一。微课堂上虽然没有学生的参与,看似教师单方的主角戏却更难于“演”好,今日有幸应邀担任全乡微课大赛的评委,观摩了十八位老师的课堂,从中发现了亮点、找到了生成点,可谓好中有优、优中有精,张扬了个性、体现了特色。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广告词,运用到教学上也恰如其分,横向比较参赛老师的风格、对比微课的要求,我也或多或少地有些建议与思考,当然这里面带有个人的思想偏见,仅愿在此与大家做个交流。
微课时间的长短体现了课堂活动主体的变换。一般情况微课的时间要求是8---15分钟,这是经过科学推论后的结果,一堂课仅四十分钟,如果老师的话语超过15分钟,那学生的活动时间、练习时间该如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要受到影响,当然有些课的确需要老师多讲,这个就需要另当别论了,毕竟“教无定法”。
知识推导过程与结论的权衡。自课改以来,大力倡导对知识建构过程的重视,让学生通过自我动手、分析、推理,掌握知识,可是部分老师并没有花费大量的力气做这方面的思考,而是急于过度到结论,然后通过大量的,甚至重复性的练习来强化结论,以考试高分这个表面的光环掩盖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教材内容细节的关注度体现了教研的态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桂林山水》一文,这是一篇精典课文,被无数的老师上过公开课,网上的教学设计一堆,今天就有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它。在提到漓江水的特点时,一会儿是净得可见水底的卵石,一会儿是绿得像碧玉,既然这么净为什么还会有绿色存在呢?这个矛盾式的描绘其用意是什么?作者真正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地研究文本,仅是依照教参摆出水的特点,真不知学生对其能否理解到位,当然这也是检验老师教研态度的一个参考标准。
生字词的确定全班统一要求背后的不解。一篇新的课文,出现一些生字词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全班情况一样就有点值得怀疑了,难道学生的识字量没有区别?既然是生字词就应该是针对不同学生而言,同学甲不会的,同学乙不一定不会,但是多数老师并没有这样设计,而是利用课本罗列好的字词让学生齐查齐读,这一点我认为还是改改为妙。
表达数学公式中的字母具有什么含义。在小学阶段对于运算律,我们需要使用字母来表达,但它们的推导过程是用一个个的具体运算来证明的,由数字到字母该如何过度呢?部分老师就是直接替换,可为什么呢?当学生向你提出这样的疑问时,你是否清楚答案呢?由于小学还没有真正地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直接换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一定要向学生简单地介绍字母代替数的基本原理。
总之,通过微课堂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学生的精彩一面,但教师的专业水平应显尽显,授课人的举手投足折射了自身的专业能力,要想其变得更好,只能是加强学习,深入教材,做好教研,进而促进现实课堂的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