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教师为作文教学难而感到棘手,小学生对作文更有为难情绪。一听说写作文就头疼,家长对此更是束手无策,于是只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所以我们看到作文中充斥着矫情,模式化的表述和成人化的语言,丝毫感觉不到学生自我的存在。使本应鲜活的作文指导陷入了模式的窠臼。 昨天,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聆听了一实小退休校长刘校长的专题讲座——谈学生作文人文因素的缺失。刘校长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使在场所有的语文老师茅塞顿开,原来学生作文难的症结在这里。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讲座中,刘校长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小学生作文的症结是人文因素的缺失——情思缺失。“情”是指作者的感情,看法,感悟,观点等。“思”便是动词“想”,“思考”。情思确实的两种表现:一,只知写客观事物,不知写作者之情。二,只知写客观过程,其过程没有作者之情,脱离作文的中心思想。这两种表现,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 刘校长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两个学生写的作文《学校门口的松树》。一篇这样写:一进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高大的松树。它大概有四五层楼房那么高。松树的形状像宝塔,一层一层逐渐变小。松树的叶子尖尖的,摸上去扎扎的。松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另一篇这样写道:一进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高大的松树。它的枝桠一层一层的伸向前方,好像在欢迎我们呢!松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每到冬天,其他树木都变得光秃秃的,只有它还是绿油油的。大雪覆盖,他仍然坚强的挺立着。 两篇文章一对比,就能分出高低。第一篇文章,虽然非常细致的勾画出了送的形象,但没有渗入作者任何感情,看不出作者是喜爱还是憎恶这棵松树。充其量只是一张松树的照片。这便是“只知写客观事物,不知写作者之情。”第二篇作文,不但细致的描绘了松树的样子,而且抓住了松树耐严寒的特点,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我们一读便强烈的感受到小作者喜爱这棵松树。 针对把作文写成记流水账,刘校长也举了两个例子。作文题目是《生命》。一个学生这样写:今天星期六,我七点起床,洗脸刷牙,吃过早饭,便打电话约我的好朋友一起去中心广场玩。在路上,我们都很高兴。我看到许多小朋友拿着气球玩。我们来到广场的草坪上,看园林工人翻锄草地。锄着锄着,阿姨把一条蚯蚓锄成了两段。两段蚯蚓仍然在地上翻滚着。蚯蚓的生命力真强啊! 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们搬新家了。我非常喜欢温暖漂亮的新家。有一天,我突然想起那盆仙人掌忘在旧居了。我急忙往旧居跑去。一边跑一边想:两个月没浇水了。仙人掌肯定早就干死了。想到这儿 ,我加快步子往家赶。推开门一看,仙人掌依然那么绿,那么茂盛。哦,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呀!可敬的仙人掌! 第一篇文章只写了看蚯蚓的过程,但所写的过程却语主题无关,没有为中心“生命”服务,应删去。重点写发现蚯蚓后的场景及自己的联想。第二篇虽然也写了过程,但丝毫不觉得啰嗦,因为所写的过程与中心联系紧密,必须要写。 刘校长还讲了情感和思维在作文中的重要性。现在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写作指导方面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