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灵感——记教给学生学习概括句子的方法
今天在新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8课略读课文《将心比心》一课时,我在上课之初在黑板上给同学们板书了这样三个问题:
1、初读课文,理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
2、再读课文,思考:要是你是那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甚至辱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3、“将心比心”是什么意思?
按照教学流程,同学们先初读了课文。我向大家提问,第2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3自然段又讲了一件什么事?话音刚落。孙新雯同学马上举手,我示意让她回答。她这样发言:阿姨关爱奶奶。此时此刻,我的教学思路豁然开朗,何不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训练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呢?想到这,我马上对孙新雯的回答给予肯定,我说:同学们,孙新雯给大家抛砖引玉,她的回答告诉大家句子中有人物——阿姨、奶奶;有动词——关爱。还差了什么呢?那就是事件。下边马上有人回答为奶奶推门、为奶奶开门、为奶奶关门等等……最后通过大家的补充,形成统一的结论:阿姨(人物)关爱(动词)奶奶(人物),为奶奶推门(事件)。
受到启发,大家的学习思路马上被调动起来,积极性空前活跃。马上有孙爱虹同学、孙静文同学、刘文豪同学要回答“我”经历的第二件事:孙爱虹这样回答,老师,我认为第二件事是:母亲鼓励护士为自己扎针。我及时补充:应该是:母亲(人物)鼓励(动词)新护士(人物)为自己扎针(事件)。
最后,我及时总结,请大家记住:在概括一件事的时候,要抓住三要素:人物、动词、事件。这样你总结出来的句子就会简练、具体、不偏离中心。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我和学生得到了共同进步。我的收获是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了灵感,学生学会了概括句子的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这就是教学相长,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生动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