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雨恬
文  章:18
评  论:56
访问量:21258
荣誉榜
推荐博文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分类:校园生活   2008-12-10 08:35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段课堂引入合唱教学

合唱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合唱追求的是整齐柔美的音色、清晰丰满的和声、优美感人的意境,它与齐唱、独唱等演唱形式相比更富于艺术的表现力。合唱教学能使学生把参与、昕辩、鉴赏和创造音乐融合于合唱实践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及协调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强合唱歌曲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于一二年级教材合唱曲目较少,教师忽视了与高年级老师的配合,导致高年级孩子猛地接触合唱曲目不能适应。因此有的学生不仅乐感差、音调不准,而且认为合唱没有乐趣可言。由于缺少系统、规范的合唱训练,学生把握自己声部的独立演唱能力也较差,低声部往往被高声部“俘虏”,合唱中那和谐的声部、优美的和声杳然无踪。试问,连唱准声部这一合唱中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还怎么谈得上让学生感受美妙的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昵?这就反映了我们当前培养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偏失之处。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音乐学科各年级段合唱歌曲教学的衔接工作,并结合各阶段学生年龄与合唱活动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作为一二年级的音乐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思索,以亲切、乐观的情绪和热爱音乐的状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实施,抓住低年级孩子特点,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通过课堂活动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合唱观念与意识,为以后顺利开展合唱歌曲教学创造条件。

    一、听赏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课标要求一二年级段学生“能够区别出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如果学生对合唱学习充满兴趣,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学习效率也肯定显著。我体会到很好的办法是多开展一些优秀合唱歌曲的听赏活动,从听入手,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在听赏《春晓》过程中,我请学生先背诵诗词,接着让他们感受和比较,听辩歌曲的演唱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聆听层次丰满的和声,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

    二、技能训练,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要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平时在课堂上多表扬鼓励孩子,自己以身作则,保持饱满的情绪,让学生乐于按老师要求的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首先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歌唱姿势。在每一节课上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表扬那些按老师要求养成习惯的孩子:“你看她一听见音乐前奏,立刻准备好,做到上身端正,坐一半凳子,两腿分开与肩宽,两手平放在腿上。看课本唱歌时,看谁不用老师提醒就把课本举高,保持身体正直视唱。划拍时,左手持书,右手轻轻划拍。”同时还勤于纠正学生出现的不正确的姿势,如仰头、弓背、腹部凹进,肌肉和精神过于紧张,既影响呼吸和声音的流畅,又不美观,不利于歌唱和学生的正常发育。  

    另外就是统一学生吸气的方法。教孩子采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最形象的比喻就是象闻花香一样将气吸入横隔膜以下的丹田,唱歌时气息象一条线一样冲击声带,强弱控制在自己的腹部。

    如何统一学生的口形,我采用了哼鸣练闭口音的办法,布置学生回家观察镜子中自己,模仿打哈欠时的口腔状态,  喉咙处的软口盖部分要提起来,然后上下唇轻轻闭合,感觉是口里像竖了一个小鸭蛋或像含了半口水,然后轻声唱“”。以后在唱歌课上通过多次示范,要求学生体会声音不是从口和鼻出来的,而是从额头正中偏下方出来的,感觉上位置很高。声音音量虽不大,但很通畅,圆润,传得很远,有一种空灵的感觉。

    经过要求和训练,学生逐步统一声音和口型,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如《小小摇篮曲》一课的结尾哼鸣音“”声音不能挤、口形不能扁,再如《箫》中末尾的“了”一字多音,要用比较高的位置来唱得连贯,除了以情带声,都需要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把歌曲唱得优美动听。

    三、抓住契机,体验首次成功

    学生第一次接触合唱,能否感受到乐趣,关系到今后是否更乐于学习合唱,重要的是激励孩子们的成功感。在教唱《两只老虎》前,我考虑到,这首歌曲对学生来说耳熟能详,早已掌握了旋律。只是牵扯到教轮唱方法的问题,一定要抓住契机,让学生第一次合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先让学生唱唱他们早已会唱的这首歌曲,再请大家认真听范唱中小朋友是怎么演唱的。很快,聪明的小朋友就发现结尾多了一个“真奇怪",好像有人跟着前面唱的小朋友唱。我就请一个孩子来与老师合作,请大家听听老师跟在他后面唱,是从哪开始跟的。很快大家就找到答案了,是在第一个“两只老虎”唱完我开始唱的。“那大家一起来试试吧。”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先后演唱,果然大家兴趣很高。但出现了喊唱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引导大家体会一边唱自己的声部,一边听另一个声部是不是更美呢。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两组分声部轮唱一次,另外两组听他们是否合作得好,声音是否和谐。举行竞赛,重点夸奖合作好的两个组。我还要求学生不管是在自己的教室,还是在音乐教室都自动分为两个声部,进行轮唱。第一次的成功激励孩子期待下一次的合作,初步奠定了他们喜欢合唱的基础。    

四、创设情境,增加和声旋律

看到一些比较适合进行合唱的歌曲时,选用歌曲中的一些特定节奏、歌词、音调等作为素材,自己简单创作适合学生演唱水平的旋律作为低声部来伴唱。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能让学生感受多声部的和谐之美。

    如我在教歌曲《音乐小屋》时,在讲“3”和“5”三度音程的音高时我告诉学生,有的小朋友住在五楼的音乐小屋,唱“5”,有的小朋友住在三楼的音乐小屋,唱“3”,它们可是很要好的邻居哦。先分别扮演住在五楼和住在三楼的小朋友,分声部练习好“5 3”“3 l”两个和声音程,再请低声部始终用“3  l”音,唱“叮咚|叮咚 0”的节奏,为高声部配上好听的声音。通过形象化的比较练习,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理解并接受。

    我还尝试让一部分学生把这首歌曲伴奏中休止处的“叮咚”演唱出来,有节奏地与演唱主旋律的学生配合好,每遇到一个休止音,就加上一个“叮咚”,音高与伴奏相同。这样,难度并不大,学生通过演唱、表演,感受了两个声部互相补充的和谐之美,锻炼了合作能力。

    合唱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开展好小学课堂合唱教学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提高学校艺术活动水平的重要基础。作为音乐老师要明确目标,循序渐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愿我们每一位孩子的心灵都能在合唱艺术的殿堂里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0
浏览(741)┆ 评论(8)┆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