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树的舞蹈
——读《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拿到新书《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一下子就被其匠心独运的封面吸引住了。如蓝天、似湖水一般的蓝色从封面一直流到封底,充盈整个页面,让人感到纯净、深远,仿佛因一天的忙碌而生的紧张、疲惫、烦躁都被这浓郁的蓝色稀释、冲淡了。(试想一下,如果这封面设计成红色或橙色会如何呢?)封面下方三分之一处是一道随意抹出的墨痕,犹如一片肥沃的黑土地;“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几个红字,顺着地平线从左至右依次排来;紧挨着“孩子”两个字的,是用墨笔向上勾勒的两棵树。第一眼看见封面时,我就注意到了这两棵树,它让我想起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封面设计者的创意可能也是出自这里吧。再仔细一观察,可不是嘛,封面最上端果然有一抹云的影子,而那两棵树的叶子也被点染成了心的形状……
这本书是我参加校信通“书香暑假”活动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称号而得的奖品。因为我的个人教育类藏书比较多,每次获奖后,细心的校信通工作人员都会联系我,让我自己挑选心仪的图书,这次也不例外。当“梅雪儿”把书目发给我之后,在挑选的过程中,《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个书名立即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后来才知道,这的确是本“新书”,2008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本书的主编张文质老师来濮讲学时,告诉我们还有一本《教师的爱情》也即将出版。呵呵,张老师真会选题,关注的都是教师成长领域里既热点又稍些另类的话题,就像当当网有读者评价“此书选点不错”。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的确是吸引我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因为我的女儿今年9月上小学一年级了。上学是孩子成长历程中一个重要关口,我很想从“前辈”同行们的现身说法中得到一些经验和教益,从而让女儿更好地成长。
教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书中有几处这样的段落:
“研究教育学的人,很可能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常有的事。我整天看教育学的书,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解教育的秘密。可是,我并不怎么理睬我的孩子。不理睬孩子当然有我的理由,比如太忙。”
“有人说,在教育问题上老师是‘灯下黑’,对待别人的孩子特别有耐心,特别好脾气;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气统统丢到了爪哇国……”
“每每与同行谈到教育自己孩子的话题时,听到的往往多是深深遗憾的声音——‘哎,这么多年来,为了别人的孩子,而很难有精力管自己的孩子。’‘累’成了教师的代名词,每到回家之时,几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当我看到一位教师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遗憾之时,我猛然醒悟……”
好一个“猛然醒悟”,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师仅仅是对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而言的。在家庭教育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注意避免把自己的职业倦怠带到家庭中,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关注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才能不出现常有人说的教师家庭教育的那种现象——种了别人的地,却荒了自家的田。”教师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是慈祥的母亲或是仁爱的父亲。让孩子安全而幸福地居住在他的大地上,以一颗平常心来养育孩子。不要把工作中教师对待孩子的严肃认真,也带到家里来。尤其是严肃问题,教师在家也会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当妻子是教师,而丈夫是其他职业者时,作丈夫的颇能感受到妻子的“教师风范”。
由于这本书是教育叙事集,“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道理是蕴含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之中的,因此,如果你想从中读到像教育理论似的条分缕析的“教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就“多少有点失望”,所以当当网有读者评价“内容流于形式,出于好奇是可以看看的。”我初次翻阅之后,也有同样的感受,与我开始对此书的期望有些距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渐渐地从这些“教育子女成长的小例子”中品出些味来。下面,将我的阅读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作为教师,无论何时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去培养。
这是张文质老师的一句话,在书中多次读到。“教师的职业是没有止境的(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工作时间),一般的工作,上午8点到下午4点8小时就结束了(额外时间工作是要有加班费的),但教师结束不了。包括星期六、星期天他去远足,都忘不了他的学生。我到这儿(上海)已经几天了,我并没有忘记我的学生。我觉得我可能会忘记,但是在我的梦里他们又出来了。教师的工作是看不到结果的,看不到结果的工作就是无限的,因此教师的压力也非常大,他的工作总是处于完不了的状态。”(佐藤学,《作为教师教育之基础的教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7月8日讲座)
书中有多位老师提到:“每天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中,一句话也不愿意多说,女儿兴奋地和我说东道西的时候,竟然很心烦,恨不得她立即闭嘴。我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可我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吗?”因此,作为教师,尽量不要把学校的工作上的事或情绪带到家里来(但这往往是很难的,当班主任的老师最有体会,经常是在家休息时,有电话打到家里来;很多主课教师还有把作业、试卷带到家里批改的习惯)。教师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8小时之外的时间,不为自己,为了自己“最重要的学生”也应该挤出这个时间。我们高兴地看到,《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书中的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花时间、花精力陪孩子成长是最重要的事情。”
杨柳老师说:“平时这个时候,总是把时间留给孩子。她在客厅写作业,家里人都静静地坐着,一边看书、看报纸,一边等待着检查她的作业,也不开电视。周一到周四晚上都这样,周五晚上陪孩子学英语,周六晚上陪孩子学美术,周日晚上陪孩子看湖南卫视。”
陈晓华老师说:“袖儿从读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周一至周五的晚上是学习时间,是不可以上网或者看电视的,这是纪律,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作业做完了,不可以看电视,却可以读书。十多年下来,习惯成自然,这为她读书提供了足够而充分的时间。”
王文英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将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用在孩子身上,他们更有权利享受这些。可如何去做呢?扪心自问:假如她是我的学生,她问我问题的时候我会说‘明天再说’吗?如果她是我的学生,我会那么没有耐心吗?把孩子当学生,也许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自从今年9月女儿上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像杨柳、陈晓华两位老师一样,把每天晚上最宝贵的黄金时间留给女儿,陪女儿学习,和女儿一起读书。三个多月坚持下来,我感到不但女儿的学习情况我了如指掌,而且我和女儿的感情又增进了许多。女儿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用渴望的眼光问我:“爸爸,今天晚上你在家吗?”
二、孩子学会做人比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健康快乐,自然成长”,是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子女所信奉的理念。“粗枝大叶健康快乐平平安安地成长”、“我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所以不奢望孩子成为天才或者超人;我知道自己的童年曾有过许多不愉快的经历,所以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这样的句子书中随处可见。
孙明霞老师说:“优秀与否,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很多人喜欢用孩子考上了什么大学来衡量你的教育成功与否。我禁不住要问:优秀还有没有别的标准?客观地分析,我认为我的孩子是优秀的,因为他善良、有孝心、宽容、大度和幽默,爱好广泛,善于沟通和交流。我感到挺庆幸的,有一个聪明、可爱、善良、宽容的好孩子,即便他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又有什么关系?”
张文质老师也说:“我深信坚强、乐观、善良一定会成为她一生最大的财富,时间会证明这一点。我坚持着不为考试成绩而批评孩子。”
刘良华老师说得更形象:“孩子有自己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向,并不需要大人盯着她。你看,植树人哪会整天盯着树看它是如何长高的呢?园丁哪会整天整夜地盯着花看它是如何开放的呢?”“既有了独立性,又有了好奇心,这孩子就成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
书中有许多教师提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仅从学习成绩来看,书中教师教育孩子不成功的有一大半儿呢,这也许就是大家常说的“灯下黑”吧!面对孩子不良的学习成绩,教师们也像大多数父母一样会急躁,但职业习惯告诉我们,此时更应该冷静。有谁规定教师的孩子每次考试必须都得满分或者名列前茅呢?以一颗平常心来养育孩子,是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要有的心态。于是,大家有的用滑板训练法帮助孩子战胜“感觉统合失调症”,有的为防止面对面的急躁用短信和孩子沟通,有的静下心来和孩子分析试卷存在的问题,还有的面对“另一半”对孩子的苛求“幽她一默”,演了一出“99分的喜剧”。
我的女儿也和书中老师们的孩子一样,学习成绩不十分优秀,从上学到现在,单元考了有十来次了,一次百分也没有拿过。认真地着她的试卷,不是这错一点儿,就是那错一道。怎么办?只能耐心地给她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把她错误的题再多练几遍。刚上学的头一个月,女儿的作业速度慢,是我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为此,我读了一些书,有针对性地训练了一下,现在作业速度比以前快多了。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的读《写作业慢,我该怎么办?》的读书心得。
三、喜爱阅读,教师应着力培养孩子具备的学习品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热爱阅读是许多教师共有的特征和习惯。我简单统计了一下,全书38篇文章,明确提到与孩子共同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的文章总计有13篇左右,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有的文章的题目就是含有“阅读”这个关键词。如,《让孩子爱上读书》《在阅读、写作中和孩子一起成长》《滑板、阅读与私塾》《读书,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
朱永通老师的女儿还在妈妈肚子里时,他就天天给她大声朗诵《圣经》里的诗篇,不时挑选金庸小说的精彩部分读给她听。有时也讲讲童话故事。
被中山大学自主招生特招的袖儿在幼儿园时,就听父母给她念《西游记》简易版,这成了他们一家每晚的必须坚持的一课。“袖儿躺在床上,把书递过来,已经翻好页码,然后虔诚地等待,我一字一句地念。记得一次我念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袖儿的眼泪一滴一滴往下落,直流到耳朵边……”
陈剑锋老师说:“我们总是想着买些名著给孩子看,对于童话,大人向来是不重视的。最多也只会买安徒生、格林童话,因为他们也只认得这两个,现代有很多优秀的童话作家很多家长都没有听说过。很多大人还以为买书是为了学习知识和识字的,而不知道乐趣才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对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儿童有她成长的内在规律,有的阶段不可跨越的,过早跨越也许会对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图画书(绘本),有一段时间我没有给女儿买新的绘本,有意识地给她读一些字书,但我发现女儿的兴趣不是十分足。作业完成得比较早的时候,她更愿意从她的小书柜里拿出四五本图画书来读。于是,近一段时间,我又购买了一些好看的绘本。再说,好的童书作家,国外的一提就是安徒生、格林;国内的,就是杨红樱、郑渊洁。其实,有许多优秀的童书作家,有许多优秀的童书作品,等待我们去亲近,去阅读。比如,国外的罗尔德·达尔,他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家喻户晓;还有咱们的王钢老师的“好看系列”,让我和我的学生都连呼过瘾……
四、一组有趣的统计数据。
因为自己的孩子是女孩,因此,读书时也就特别留意看看别人是怎样教育女儿的,发现书中教师们有女儿的真多,写儿子的仅有16篇,而写女儿的文章有22篇;其中,爸爸写女儿的有13篇。呵呵,这倒是有趣的现象。
朱永通老师说:“想起女儿,我的心一下子就柔软起来。提到女儿,寡言的我总是刹不住要滔滔不绝。”陈晓华老师也说:“一个男人一辈子有两位女人爱,这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余岱宗老师在《“美的镜像”四题》中有这么一句,让我会心一笑。他说:“我常想,一个父亲能记得多少关于女儿可爱可笑或可恨的细节,那么他的福气就有多大。细节如星座一般,闪耀着父爱的光芒。”呵呵,如此说来,我也是福气很大的人喽!
我统计了一下,书中作者有19位是父亲,占作者总数的一半。“我要做个好父亲”,应该是现代新好男人的典范。余岱宗老师说:“这个地球上,男女还处于不平等状态,在主流文化圈里,妇女们养小孩,育小孩,是天经地义的;而成年男性则要在外打拼,获得成功和荣誉,才能塑造一个社会高度认同的形象。一个成功人士,才有资格在接受采访的那一刻说:‘其实,我唯一遗憾的是对自己的家庭、孩子照顾得太少了……’等等。这样的话不完全是表示遗憾,而且表明他在外打拼的投入程度。当然,我还见到不少“成功人士”是借着打拼的名义,在外玩得昏天黑地……于是,我决定调整心态。我就是我,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多接受阳光的质朴的父亲。”
应该说,《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书的作者还是很有普遍性的。作者为大学等非普通教育的教师有8位,中学教师有12位,小学教师有18位;地域分布也较广,山东、山西、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大江上下,黄河南北。每一学段、每一地域的教师都在为我们讲述着“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从他们的生动故事中明白了许多……
生活是五彩的,教师的生活也是多元的,在课堂、学生之外,我们生活中有柴米油盐,有爱情婚姻,也有自己可爱的儿女……
让我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吧,犹如两棵树在充满爱的生命的原野上随风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