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周六之约》 词风诗韵 ---古代诗词的赏析专题一 付录安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四大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还有一块靓丽的瑰宝----中国文化。 从《诗经》开始,中国的文化已经进入了自己快速发展的轨道。从秦汉时的赋到南北朝时的骈体文,在文章的内容和韵味上日渐成熟,到了唐宋时期的诗词,更是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艺术形式和思想成就在当时远远地超过了其他文学,并一举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此我国才被称为“诗的国度”。虽然后来元朝时的散曲、明清时的小说也有过一个阶段的鼎盛时期,但与诗词相对,却难望其项颈。他们都只是取得了属于阶段性的胜利,而只有诗词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常青树。由此可见中国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浩瀚的诗词王国中,我们应该如何来欣赏这些美丽的文字呢?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欣赏诗词的方法和学习过程。 欣赏诗词的方法: 对于初学者或者是诗词爱好者,在学习的欣赏诗词时,应该对古代的诗词有所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和欣赏的方法,才更有利于理解和赏析。 1. 品读法。 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诗词时首先就是品读。在解决完生字后,正确地、有节奏地读。默读、放声读、大声诵读等。反复地品读中自然会对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代的诗词多是韵律很强的,也要有一定的韵律知识,也就是诗词中的平仄。我在这里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平仄。 古代说的平仄,就是现在的四声,不过不是完全相同的。古代把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其中现在的阴平和阳平在“平”部,上声还是“上”部,去声在“去”部。而“入”部已经分散到了其他的声部里,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讲究平仄是古诗词中最大的特点,特别是格律诗。上下两句的平仄一般是相对的。下面举一例子: 欢歌唱罢舞翩跹, 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海花儿与少年。 仄仄平平仄仄平 策马昆仑天路上, 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泉玉树水晶妍。 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还会有一些变调的技巧(拗句),这里不深入去讲。所以在品读诗词时,要注意声调的变化,更能读出诗词的“味道”。 2. 想象法。 这里所介绍的想象法欣赏,也就是在想象的空间里去欣赏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如学习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们如果能够边品读边想象其中的景象,涧边幽草默默地自生自长着,并不炫耀着什么,树木深处的黄鹂也自个悠闲地唱着自己的歌。春雨来的太突然了,出人意料,人们都呆在家里不再出门,只有那小船还在渡口随着潮水起伏飘荡。那种自然之美与情调之美就应运而生了。这时再去品读诗文,重点体会“独怜”一词,方大悟:原来“怜”是本诗的诗眼,全诗都是因“怜”而生景,又因景而生情。 3. 类比法。 类比法欣赏,就是当我们读到一首诗词时,进行横向的(主题相似)或纵向的(同一作者前后不同时期)比较,从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当我们读到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时,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从江南的秋色里读到了作者满腹的伤感,对故土的思念。所以才有了后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只想为国效力却投国无门的英雄,也只能是“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en,擦拭)英雄泪”的无奈。 学习到此,千万不要满足于此,再来看看老英雄的愿望与坚定的信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那种冲破青山阻挡的东流江水,不正是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吗?如果对诗词更喜欢的话,再去找来杜甫、陆游等诗人的诗来读一读,特别是“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对比着品读,更有一种英雄的气势,也更好地理解了辛弃疾爱国词中的内涵。 4. 感悟法。 这是欣赏诗词中最难以驾驭的一种欣赏方法,但却是最容易掌握也是最能有效理解诗词的方法。 感悟法是在品读、想象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感悟,更深层次地去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 如李白的《静夜思》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诗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借助于想象,一个人,静静地、孤独地坐在床前,窗外皎洁的月光白茫茫地,洒落在大地上,也洒落在了床前。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着家乡的亲人,那月光如雪如霜,怎不让人断肠。特别是想象着或者你本身就是身在他乡的游子,去品读时,自然会感悟更深一些。 简而言之,感悟法就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以上是学习欣赏诗词的四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初学者最常用的方法。至于深入地学习,我们下周再来学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