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标 ——敬畏文本 进过几天的休整,太阳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顿觉暖意融融,心情也是无限美好。今天,河南大学的吴格明教授带领我们重温课标,让我重新对文本有了全新的认识。 课标中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吴老师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让我明白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特殊关系应是形式——内容——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研究课标,认真选择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润物细无声的进行思想教育。吴老师在教《我的母亲》一课时,从“我的母亲去世时才二十九岁”一句中,让学生体会“才”字的表达效果,从而理解作者对母亲的不舍和惋惜;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让学生从“就那洗澡来说”“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三句话中,学会文章的过渡写法;从《一件小事》中,作者从“人——女人——老女人”的描写中,让学生体验到写作一定要是自己真实的体验;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从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子中体会长短错落、整散兼行句子的妙处。最后,吴老师还运用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这样的句式作为自己的结束语,他说,也得益于中学时老师讲课时的收获。吴老师说,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反观自己的教学,差点就走上了偏道。今年新接七年级,第一节我没讲课,而是与学生谈了什么是语文,而且告诉学生,课本中所有的知识都是名人墨客花了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心血,用智慧和生命写出来的。学习的过程,就是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与名人相约,我们应以怎样的坐姿、怎样的态度学习文本呢?孩子们都说,我们要端正坐姿,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学习,敬畏文本。我心中窃喜:这节课目的已经实现。但回头想想,自己是否真的特别重视文本,尤其是中招考试阅读题中没有一篇课内的文章时,我是否像吴老师那样好好利用了文本资源,依托文本内容,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呢?还是把讲做题方法放在了试题上,把写作放到了作文课上。记得上九年级的女儿上星期回来说,为了赶进度,提速度,她们语文课上只学文言文,现代文只识记课后词语,因为老师上课要听写。试想,有这样想法或做法的又何止一个呢? 敬畏文本,珍惜文本,利用文本,正确引导学生,我想,他们会有更敏锐的眼光和感悟,去学习、模仿、借鉴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获取文本思想内容的营养,成为一个能听、能读、能说、能写的高品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