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传神 ------说说人物的语言描写
付录安 一天下班回家,路上儿子自豪地说:“爸,我发现我很了不起呀!”我一愣,不明白,就问:“你说说看。”他就洋洋得意地说:“你看啊,我一进学校大门,说的就是普通话,一出校门,就可以说咱们老家的家乡话,转换的特快。我是不是很了不起呀?”这一听,倒也是,父母都是山里人,说的家乡话,所以他也能说一口“标准的家乡话”,平时回老家,乡亲们还夸他没忘本,家乡话说的很“地道”呢。我略一思索,就考了他一下:“那你这了不起的帅哥用咱家乡话给我背背李白的《静夜思》行吗?”他毫不犹豫地用家乡话背了起来,可谁知道第一句背到一半,就已经转到了普通话上,又试了几次也没有成功。他很好奇地和我谈论起来。在学校里同学都是说的普通话,读书时也是普通话,现在突然让你用方言去背古诗,当然有很大的难度了。可见,人物的语言是很有个性化的,也是表现人物的最好载体。 这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来聊一聊的话题----人物的语言描写。在开始讲解之前,我们先来听二个故事吧。 有一个秀才要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木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了秀才价格。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人实在听不懂秀才的话,担着柴愤愤地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不分对象的说话可能适得其反,造成笑话。 再来读一读这个生活中真实的故事。 一天早起,在一地摊上吃早餐,一母女坐在我身边。“妈妈,我吃你块肉吧。”小女孩轻轻地说。“怎么说话的你!”年轻的妈妈大声地斥责道。小女孩并没意识到什么,又重复了一遍:“我就是想吃你一块肉,你生什么气呀。”我在旁边也差点喷饭了。妈妈吃的胡辣汤,里面有几块牛肉,孩子想吃妈妈碗里的一块牛肉而已。可妈妈没想到这一层,就出现了分歧。 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对,当然是语言的描写还要分不同的场合。火车站广场上竖个牌子:禁止随地大小便。大家可能还能接受,毕竟有一些家长让小孩子这样做了;如果在一家餐厅里写这样一幅标语,不知道你还能在那里吃饭吗?语言场合也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人物的语言描写,说说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吧。 先来看一个片断: “西瓜便宜了,卖西瓜了,不甜不要钱!……同志,来买个瓜回去吧。” “你这瓜甜不甜呀?” “放心吧大哥,开封无籽瓜,甜的很,不甜不要钱。” “真的吗?咋卖的?” “十块钱三斤,便宜又实惠。” “人家都是十块钱四斤,你三斤也叫便宜呀。” “大哥,我们也不容易,好吧,四斤就四斤,给你了。给您挑个大的?” “不管大的小的都行……” “大哥您是个爽快人……” “不过有一点,给我挑个不甜的!” “……” 怎么样,这段对话很有趣吧。可是读起来没觉出生动来。为什么呢?原来呀,语言描写不能只是语言,还应该加上点“佐料”。加什么呢?我们想一想,在我们说话时,还会伴随着有什么?不错,当然是动作和神态。没有了动作和神态,语言就会很苍白,没有了穿透力、感染力。我们就分三步来作一次练习吧。 第一步:在上面的对话中,每一句话前面加上说话人以及表现他的某一个表情或动作的词语。你先加到前面自己加上试试看,再看看下面我加上去的。(红色字体是增加上去的,下同) 卖瓜人高声地叫喊着:“西瓜便宜了,卖西瓜了,不甜不要钱!……同志,来买个瓜回去吧。” 一位路人询问道:“你这瓜甜不甜呀?” 卖瓜人自信地说:“放心吧大哥,开封无籽瓜,甜的很,不甜不要钱。” 路人疑惑地说:“真的吗?咋卖的?” 卖瓜人大声说道:“十块钱三斤,便宜又实惠。” 路人摇了摇头:“人家都是十块钱四斤,你三斤也叫便宜呀。” 卖瓜人委屈地说:“大哥,我们也不容易,好吧,四斤就四斤,给你了。给您挑个大的?” 路人满不在乎地说:“不管大的小的都行……” 卖瓜人兴奋地说:“大哥您真是个爽快人……” 路人却不紧不慢地又说道:“不过有一点,你要给我挑个不甜的!” 卖瓜人一时语塞“……” 现在读起来有点意思了,可仍有一点不太满意,总感觉有点单调,不是那么地让人心里舒畅。不要急,我们再来修改一次。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添动作和神态描写,关键是可以对提示语的位置进行调整,要求更详细、更生动。还是要求你自己想像着你就在现场或者就是当事人,会是怎样的一个场面,然后接着读下去吧。 快中午了,下班物人正忙着回家呢。卖瓜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高声地叫卖着:“西瓜便宜了,卖西瓜了,不甜不要钱!……”这声音带着深厚的地方特色,亦唱亦说,真是好听。同时他的眼睛在人群中“搜寻”着目标。目标出现了,一个中年男子,一头大汗,手中提了一大袋的蔬菜,应该是一个“家庭煮男”慢慢地进入了他的视线,“同志,来买个瓜回去吧。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卖瓜人热情地打了个招呼。 中年男子停住了脚步,看了卖瓜人一眼,漫不经心地询问道:“你这瓜甜不甜呀?” 卖瓜人拍的胸脯“咚咚”地响,自信地说:“放心吧大哥,开封无籽瓜,甜的很,不甜不要钱。” 男子又疑惑地看了看他,仍然一幅不以为然地样子:“真的吗?咋卖的?” 卖瓜人一听,心中暗喜:“有生意来了”。于是大声说道:“十块钱三斤,便宜又实惠。”这一声是说给中年男人的,又好像是要让所有人听到似的,所以这一声特别地响,还真吸引了旁边的几位路人,都侧目向这里看了过来。卖瓜人显得更加得意了。 中年男了并不为所动,仍是慢吞吞地、不紧不慢地讨起价来:“人家都是十块钱四斤,你三斤也叫便宜呀。”说着,还用不方便的手艰难地指了指后面,好像那里真有个卖瓜摊一样。 卖瓜人也下意识地向那边望了一眼,委屈地说:“大哥,我们也不容易呀,种瓜、看瓜、收瓜运瓜,难啊。好吧,就按大哥说的,四斤就四斤,给你了。”卖瓜人好像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再说了,眼看到手的生意不能眼睁睁地让跑了呀。于是他马上堆满了笑,热情地去挑起瓜来。“给您挑个大的?” 再看那个男人,却仍是一幅满不在乎的表情:“不管大的小的都行……”他仍然不紧不慢地说道。 卖瓜人不等中年男子说完,就抢过话头道:“一看大哥您就是个爽快人……” 却只听中年男人又慢慢地说道:“不过有一点,你要给我挑个不甜的!” 卖瓜人一时语塞“……” 第三步:进行最后的阅读与修改。大声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再想像着那种场景,进行最后的定稿。 一个简单的生活小片断,可能我们都和家长买过瓜,仔细回想一下,可能也就是短短的几分钟,写出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作文,所以我们要养成生活中多观察,常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写出自己的好文章了。 不知道这次讲座你学会了多少,希望会对你们有所启发,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尝试着去运用,长期的坚持,会让你在人物描写中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的。 博友们,快快行动起来,对你身边的人进行一次详细的观察,来试一试这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