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学“慎独” 读到《大学》第七章,给我的印象最深。这一章的核心是讲“诚正修身”。做事有诚,不务空言。与别人交往时,谨守诚笃,在独处时,谨守心灵的诚敬。内心的诚挚,表现于外就是诚恳。诚意就是不自欺,就是慎独。 慎独是一个人提高修养的最好途径,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人能自律的真正品质。中华美德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就源自于无数先贤哲人重“修身”。我认为修身重在诚正,诚正重在自律,自律重在慎独。 慎独是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处静室,他人不知,除了良知,没有第三只眼的注视。于是,就会有各种欲望滋生,有各种诱惑萌动。在这个时候,平素在别人注视下不便做的事可能付诸于行动。一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就有可能萌生出来。这时,如果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这就是“慎独”的功夫。 独自静处,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体现的是一个人真正的道德品性。每一个人都有独处的时候,这时往往由于寂寞,思想就会活跃起来,总是想干些什么,从而会流露出人性的真实一面,而那些平素被理智剔除的欲念也会偷偷地跑出来,引诱着不甘寂寞的心灵去流浪去沉沦。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先贤们才对我们谆谆告诫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然而,要真正做到“慎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因为“独”,便会放任自己,从而导致很多的不“慎”。既然没有人看,就会有侥幸心,做了什么别人也不会知道,那么就自我放纵。于是,在一次次的不“慎”中,道德在滑坡,心灵被玷污,人格被扭曲,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在扩大 …… 这是多么危险的自我流放啊,能不“慎”吗?诱惑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总是在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来临,敲扣着不甘寂寞的心。那些自我沦落的灵魂,不就是由于没有经受住潜在的诱惑吗? 其实,慎独并不是为了别人,恰恰是为了自己。在不被别人看见时,我们面对的是自己赤裸裸的灵魂。而此时,也正是我们道德修养的最佳时机。只有通过慎独的不断修炼,我们才能获得真正高尚的道德修养。 毕达哥拉斯说过:“无论是在别人跟前或是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卑劣的事------最要紧的是自尊。”是的,无论何时,都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值得别人和自己尊重的人。 独处静思,读书写字,听听音乐,放飞自己的思绪,荡涤自己的心灵,享受宁静,感悟阳光,感悟人生,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乐趣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