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个叫斯科特·帕金森的历史学家写了《时间陷阱》一书。在书中,他分析了为何“大型组织大而无当,毫无生气”后,得出一个定律:“事情增加是为了填满工作所剩的多余时间。”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工作效率低,是因为我们给了这个工作太多的时间。他得出结论:“做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一件事情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情花的时间成正比例。”换句话说,给自己很多时间做一件事,不一定能改善工作品质。时间越多,反而越容易使人懒散,缺乏动力,效率低。
例如,一位老太太打算写一封信。她可能会花十分钟找纸、笔,花二十分钟找眼镜,花三十分钟写信,花一个小时把信封好,再花两个小时走到邮局寄出去。老太太为什么会花如此长的时间来完成我们半个小时就可能完成的事情呢?因为她有时间,她不需要抓紧时间。想想我们自己,难道不也是这样吗?在平时,我们总在抱怨着繁忙的工作,说:“要是有时间,我一定……”可一旦自己拥有了充足的时间——一个休息日,看吧,时间就会这样被消耗掉:一个懒觉能够睡到正中午;洗、刷、涮各种杂务能用多久就用多久;午觉自然少不了,可以一气睡到晚饭时间……一天下来,真正该做的事情反而没有做成,更不用说自己想做的其他事情了。
不难发现,在学校里,平均成绩一直很低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懒散,他们的时间观念很差。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一个懒散的孩子的学习过程:在开始学习之前,他需要花十分钟时间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用具;打开书本,他需要用二十分钟时间才能弄明白自己所需要学的是哪一个部分,然后花二十分钟时间看完;在完成练习的时候,他需要更多的时间一边想,一边做,一边翻动书本找依据……再加上其间要喝水、上厕所、发呆、抠鼻子、咬指甲……的时间,一个按正常孩子三十分钟能够完成的作业,却让散漫的孩子花了三个或四个小时才干完,并且疲惫不堪。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就要让孩子多修一些功课,让他学习安排时间,打起精神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