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武凤霞
文  章:78
评  论:2929
访问量:317380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种下一粒诗的种子 xxt推荐博文
分类:我的课堂   2008-11-25 21:54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看看,发现了什么?

出示:

富有——贫穷             大方——吝啬

聪明——愚笨             美丽——丑陋

健全——残疾       年轻——衰老

师:谁来读一读?(一生站起来响亮的读出来。)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发现什么了? 

生:这些词语每一组前后两个词都是反义词。

师:还发现什么了?

生:每一组词语中,前面的词语都是褒义的,后面的词语都是贬义的。

师:不看屏幕,我随意说出其中一个词,你们回答出它的反义词。(师生对接。)

 

教学过程:

(一)

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伟人,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伟人就是——

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

生:我知道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写了很多的诗歌和小说。

师:对!最著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和《呐喊》。

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他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我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所有这些都是鲁迅!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二)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没人举手。)

师:是不是想自己先读一遍呢?(学生点头)好的,自己读读吧!(朗朗的书声响起来,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

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学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

(生犹豫)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

生齐:笑呵呵。

师:对!还有“呵斥”。

师:他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

生齐:a

师:什么时候应该读“a”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啊”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

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

生:表示赞叹。

生:表示赞美。

生:表示自豪。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这个句子读正确了,其他的一定都能读正确。

同学们知道么?在过去,诗歌是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的。所以,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我相信,运用你们以往的朗读经验一定能把这首诗的节奏读准确。可以么?

生齐:可以。(但回答的有点犹豫。)

师:不敢肯定是么?没关系,我交给同学们一个方法,相信你们用这种方法一定能读好。在读的时候,你要仔细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一个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

比如:第一段,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师范读),出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作简单指导。)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片刻,有一男生举手)

生读,读的很有节奏,抑扬顿挫把握得也很好。学生自发的给予掌声。

师:读得多好啊!哪位同学再来读?(举手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一女生读,抑扬顿挫把握得更好。学生掌声。)

师:我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学生齐读。

同学们,把握好了诗的节奏,是不是这首诗就读好了呢?

生:不是,还要读得有感情。

师:是的,诗歌中都寄托着一定的感情, 比如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类人,一类是——

生:一类是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一类是——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师: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么?

生:不一样。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度是厌恶。

生:痛恨。

生:批评。

师:不是批评,是批判。

生: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赞扬,歌颂

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学生自由读,很多学生的表情随着诗句的变化有细微的调整,一女生读的绘声绘色。指名让她朗读,感情很充沛,很有感染力。)

 

(三)

师:读得真好!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可是你们知道吗?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体会)

生:我发现每一小节中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比如第二小节:前两句写的是“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后两句写的是“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两种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师:像这样把不同的人的不同做法放到一起去比较的写作方法,叫对比。还有哪几个小节也是把不同的人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呢?

生:3、4小节也是。(生读)

师:还有对比的段落么?

生:第5小节也是对比,是把不同的人最后的下场做了对比。

师:用“下场”不合适,因为这个词通常是贬义的。换一个词。

生:结果。(板书)

师:把结果进行对比的也不仅仅是这一个小节。

生:6、7小节也是。(生读)

师:好,我们一起对比着把这首诗读一读,同学们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我读后两句。体会体会对比的好处。

(师生对比读,读得很投入。最后一句,老师在读的时候情绪带动起了同学们,师生一起读。)

师: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

生:在大家的心中更坏。(众笑)

师:在这首诗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特点么?(生翻阅,思考,一生举手)

生:我发现这首诗前面写了一种什么人,后面就写出他得到的结果。比如:前面说“有的人,去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后面第5小节就写“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是么?这可是个独特的发现。看看,作者写的几类人,是不是做法和结果一一对应着?

(生讨论,交流,得出的结果是一一对应)

师:像这样的写法是对比的一种形式,我们也可以说是“对照”。(板书)

我们再对照着读一读。女生读做法,男生读结果。另外,请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很有想法、擅长发言的同学。(学生推荐)你们两个不用读,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男女生对照着读这首诗)

师:请两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我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人们敬仰他,即使死了,还有很多人怀念着他。

生:我也愿意做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高尚的,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民的爱戴。而且,你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会帮助你。这样的人会有很多朋友。

师:是的。别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同学们,我相信,他们说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也一定是——

生:我们大家的想法。

师:同时,还是每一个读到这首诗,读懂这首诗的人共同的想法。

还发现了其他的特点么?(生寻找,教师等待。)

我有一个小小的提醒:看看第一段和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

生:总分。

生:第一段总的说了两类人,后面每一段都写了这两类人。

师:读一读第一小节,有什么疑问么?

生: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怎么还会“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的人呢?

(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生:有的人活着是身体活着,但是,他们不做好事,欺压人民,所以,人民巴不得他们马上死了,或者说他们在人民心中已经死了。

生:有的人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人民永远纪念他,这样的人,死了却好像活着。比如雷锋,虽然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但是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没有死。

师:对,说起雷锋,就想起助人为乐。雷锋精神是世世代代都应该学习的精神。

好了,同学们,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我们以后自己再慢慢体会。

 

(四)

师: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

生齐:纪念鲁迅有感。

师: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么?

生:在这首诗中却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师:对呀!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再探讨。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

生:我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冬天的夜晚,鲁迅先生看到一个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就亲自为他包扎。

师:还记得是怎样包扎的么?

生:鲁迅先生一条腿跪在地上,慢慢的,小心地清洗着伤口,仔细的包扎。

师:是的,只有把生活在最底层劳动人民看做人的时候,才能够这样做。

生:我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一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一面》中青年工人没有钱买自己很喜欢的书,鲁迅先生就用最低的价钱卖给了他,还把自己一本送给了这个青年。

师:是的,他希望这个青年从书中汲取力量,拼得一个好的生活。

生:我从“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它抬举得很高很高”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开头就写很多人来追悼他,大大小小的花圈不计其数,看出来人们对鲁迅非常爱戴。

(播放照片)

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抗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的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写文章来追悼他,著名女作家萧红写文章纪念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

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

师:人民文学家老舍先生说——

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

师:《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鲁迅先生的《呐喊》位居第一名。

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的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依然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感”,这首诗不是写的鲁迅一个人,而是写的像鲁迅这样的人。所以,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

师:说得真好!在你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

生:毛泽东是要歌颂的人,因为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师:对!人们将会世代怀念着他。

生:黄继光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自己。

师:是啊,黄继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两国人民都会永远牢记他的名字。

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的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难忘的人。

(生齐读)

 

(五)

师:同学们,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关于诗的经典的论述,他是这样说的——

  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

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今天学的这首诗作为种子在你们心底扎根了么?我来检查检查。合上书,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同学们都把这首诗种在心中了,真好!接下来就是让她慢慢开花了,下面,我们先让她开出最小的一朵。这朵花就是试着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学生感到惊讶,有的还胆怯了。)

师:怎么写呢?我给一点提醒:

(1) 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具备。小组内可以思考交流。

(2) 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3) 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看看那一个小组更有智慧。各小组选择一个写字快的同学执笔。

(学生写作,有时争论,有时欢呼,很热闹,也很快乐,大约写了20分钟,开始汇报。)

师:各小组基本上都完成了,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生:有的人富裕,

但却很贫穷;

有的人贫穷,

但却很富裕。 

 

有的人

为了挣更多的钱,而舍弃了良心;

有的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在乎自己的利益。

 

有的人

给上司送礼,为了当更高的官职;

有的人

不在乎官的大小,宁愿做生活中的一个小铁钉。

 

为了挣钱而失去良心的人,

人民把它揭发,法律制裁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人民永远信任他。

 

靠送礼当官的人,

将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宁愿做生活小铁钉的人的,

人民永远爱戴他。

(学生掌声)

师:好一个“为挣钱失去良心的人,法律将要制裁他!”我们永远也不做这样的人!

生:有的人年轻,

但却很衰老;

有的人衰老,

但却很年轻。

 

有的人

年纪轻轻却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有的人

白发苍苍却认真学习,积极向上。

 

年纪轻轻却游手好闲的人,

他的一生将会虚度

身体衰老却积极向上的人

会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羡慕。

(学生掌声)

师:我们可不能做年纪轻轻却很衰老的人。

  (汇报略)

师: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你们会变得更美丽,更漂亮!期望你们爱上诗歌!期望你们当中能够诞生出杰出的诗人。我提议,现在让我们为自己鼓掌,祝愿我们梦想成真!

 

附:

让这首诗变得柔软

——略谈《有的人》教学设想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像这样的现代诗该如何教呢?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因为,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教学中,我们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地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划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尽量让这首政治味十分浓烈的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尽量用老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在学生心中播下亲近诗歌的种子。

                            

 

 

 

0
浏览(1635)┆ 评论(46)┆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