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知识当教(二)
(段落篇)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但从目前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现状来看。“段”的训练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作为衔接低、高年级的中年级阶段,加强段落的训练是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连接低年级写话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
一、追根溯源,了解段落的本真。
小学语文课本,常见的段落结构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总分结构:段落中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又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2.并列结构:句中没有概括的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写的。
3.承接结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写的,前后不能颠倒 。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承接 ,有按时间顺序承接,也有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承接。
4.因果结构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 “因”和 “果”的关系。一般在段落中,往往有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因而…”等关联词语。
5.转折结构:有同一个中心,但具体内容前后似乎不一致 ,常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语表示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 以上五种结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逐一训练,抓住要领,区别对待。为具体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引导学生写好过渡段,鼓励在习作中将不同的两个方面用关联词连接,独立一段,起过渡作用,使得文章更连贯。
二、穿针引线,强化段落的条理。
要把文章写连贯一般有下列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来写。
2.以方位顺序为序来写。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写。
4.以物品结构为序写。
三、善用技巧,打造段落的生动。
1.运用修辞方法,使段落内容丰富。
一是运用比喻。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内容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二是学会拟人。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使没有生命 的物体 “活”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是运用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接在一起。
四是学会“引用”。语言的丰富性,在于能够做到旁征博引。既能使学生学到的好句、名言得到实际运用,又能增强语段的生动性,强化段落的文化底蕴 。
2.学会描写。
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它通常有两种情况,有针对人物进行刻画的人物描写,同学们可以考虑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如果是针对景物的描写,要抓住物体的特点,写 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给人一种具体、真切、生动的形象。
3.发挥想象。
想象是学生知识积累后的爆发。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力;没有想象,作文就会平淡无奇。段落要写的生动,就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段落训练过程中,我经常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以引导,要让学生明白,想象不是胡思乱想 ,而要合情合理。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作为低、高年级衔接的中年级阶段,加强段落的训练是重中之重,这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高年级篇的训练打好基础的关键。在第二学段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把规律性的东西找出来教给学生,让典型段落的表达方法真正植根孩子的心中。了解各种段落的特点,让学生有据可依;培养片段的构思能力,把段落写得有条理;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使表达具体生动。中年级的语段教学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