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夏秀丽
文  章:147
评  论:427
访问量:113389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怎样给孩子读故事 这是老师给我送的哦!
分类:阅读推广   2014-03-23 09:32
 

怎样给孩子读故事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

  

         《朗读手册》一直放在枕边,每晚睡前都拿起翻阅。

  封面上的这句话很醒目: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就在想啊,我如果是这位妈妈,能听到我的儿子大声地、自豪地说:“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那是多幸福的事啊!

拿起这本书,每读一次就会有给孩子朗读的冲动。在我儿子的床头也放着他最喜欢的书,大大小小的。他非常喜欢听我给他读。每一次我都是从头读到尾。读得嗓子都疼了。这让我想起在班里给孩子们读书,低年级段的时候,是由我来选择书,给他们读。高年级段,由他们自己选择书,在班里读。今天我到《朗读手册》里的这段文字,决定改变给孩子读书的方法。先来分享书中的文字:

 

    一项对25个幼儿园班级中老师给4岁儿童读书的情况所作的研究,可以解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将老师讲故事的过程全部用录像录下来,之后再把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摘写出来,并分析对话的模式。研究发现有3种完全不同的读故事书模式,而其中一种很明显是最成功的:

1 双方积极互动的模式:读故事过程中,师生间有相当多的对话、分析、说明、详细叙述,并讨论故事内各个角色的情绪等。然而读故事前后几乎没有关于故事的对话。

2 教导式互动的模式:朗读过程中,师生间对话有限,而且读故事前后很少讨论。故事进行时,老师通常会立即回答自己问的问题,只有当要拉回学生注意力时,才会要求全部回答他提出的问题,答案也常是“是”或“不是”。

3 表演倾向的阅读模式:朗读过程中,师生间很少对话,但读故事前先有一些讨论,故事读完之后,则有大量的讨论。学生讨论时必须回想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有事讨论重点是将故事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

一年之后对学生所作的测试结果发现,第三种模式对学生的词汇发展是最有效的,而第二种模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几乎毫无帮助。读故事过程中不需不时停下来与学生讨论,但读故事之前和之后的讨论却可使学生获益良多,尤其是故事后的讨论。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建业学校聆听谷宪民老师的一节听读课《爱的旅程》,谷老师选的这篇文章很美,听后很受启发。先来看看韩素静老师的点评:

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因为我们的好奇心可以在故事的展开中得到满足。“听读”也是一种美好的感受吗?在这几分钟的课堂上,我用我自己的切实体验感受了听读更美好。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掌控着故事进展的速度,当抵达某个关键点时,老师有意停下来,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时间,这时,学生需要把前后联系在一起才能有一个对故事的准确把握和定位,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让思维严密起来、合理起来。例如,当老师问“栗子皮是谁”时,老师重复了关键信息“拍拍栗子皮浓密的鬃毛”,当学生回答出“马”后,老师又强调上下关联处:“第一段有一句话,‘马车抵达’,已经交代他们是赶马车来的”。有了这样的上下联系,学生的思维力肯定能得到锻炼。

如果说,课堂的前半节,我们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话,那么后半节课,我们关注最多的是想象力和情感体验。

这就是听读课,处处是悬念,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故事不同的走向,例如,“第二天清晨醒来”会发生什么事;儿子到家后,去看小刺猬,又在惊叫什么;母刺猬是怎么爬回来的等,这些问题,都足以给了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并且,文以载道,每篇故事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在听读的过程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又会经受一次情感上的巅峰体验。例如,这是个什么样的爸爸,这是个什么样的儿子,儿子想到了什么等等,都是对学生情感上的浸润,故事中的孩子从母刺猬那里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么,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也应该会有这样的感受吧?

原来,听读课,既有思维严密性的训练,又有想象力的训练,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听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这节听读课,谷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就很成功,也让我开始思考今后的阅读课将怎样上,才会让学生更受益!

    再次拜读封秀梅老师的《阅读》和刘亚平老师的《课内海量读课堂实录12.30 》,感触颇深,佩服两位老师的用心,也希望自己带的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海量阅读。

读完这些文字,你是不是也有了给孩子阅读的冲动了呢?拿起书来,给孩子大声朗读吧,别忘了和孩子的“互动”,相当重要!相信在你的坚持下,一定能看到孩子的变化。为了孩子,我们坚持!

 

0
浏览(2335)┆ 评论(5)┆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