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感悟 ——参加 “千课万人” 第二届全国小语导学课堂教学 研讨观摩活动有感 时光如蜿蜒流转的小溪,在曾经的深处留下潺潺的记忆。回眸绿水波初起。闲暇时,翻阅一下听课的记录,细细整理回味着学习资料,盘点着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总有那么一抹绿色,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在我心头荡漾,让人感动,却又感到无从下笔。 回顾在杭州几天的学习生活,是忙碌的,是劳累的,是辛苦的,也是充实的。我为学校能给我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而发自内心的感到荣幸;我为能有机会去那人间天堂——美丽的西子湖畔,感受它那清新湿润的宜人气候而感到幸福;我为会场那千课万人氛围的开放与大气而感到震撼,我为老师们不怕坐硬板凳,不怕学习时间的安排从早上八点持续到晚上10点的那种不辞劳苦的孜孜以求的精神而感动,我更有为观摩课上名师们所展现的大家风范、传达出的教学理念教学和所展示出的深厚基本功底而钦佩,而自叹不如。 难忘那层叠的美丽 我想每一个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无不被杭州人民爱城市、爱家园的环保理念和对大自然那广博无私的浓浓的爱而深深感动和折服着:难忘那目之所及满眼的绿色和那各色各样的花的海洋;难忘那一座座高架桥上倒垂下的绿藤和每个柱子上绕匝满缠的枝蔓;难忘那一个个站牌旁的那一辆辆红色的环保骑行车;更难忘的是大树枝桠穿窗而过,人们竟连旁逸斜出的树杈都舍不得破坏一点的惊人一瞥……杭州人对树木,对花草,对自然的那种敬畏之情让人震撼,让人感动!一个城市的魅力层叠彰显出的是市民们精神素质的美丽! 难忘那流派各异的纷呈 千课万人,千家万派,流派各异,精彩纷呈,从新生代教师戴建荣、郭初阳、许嫣娜到名老专家贾志敏、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张祖庆、虞大明、薛法根、吉春亚等名师,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各人有各人的风采,各人有各人对课堂的解读,他们或幽默,或机智,或严谨,或大气。以学论教,因学设教,先学后教,循学施教,多学少教,量学析教。开放的教学理念演绎的是精彩的课堂,名师们深厚的功底、巧妙的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折射出的是深刻独到的思想、放射出的是独特无穷的魅力,这也无不深深冲击、感染着每一个听课的老师。 难忘那朴素求实的课 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这些名师的课,如同一盘盘大餐让我们享受着语文的独特魅力,而今给我耳目一些的还有73岁高龄的贾志敏老师,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者,一位永远谦卑的前辈。难忘他的神采奕奕,难忘他的字正腔圆,难忘他的深沉厚重,难忘他朴素而精彩的读写结合训练,难忘他的润物无声的循循善诱。 一节《古文今译》,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明句读;读通古文;了解故事;扩写古文并交流;起题目。适时的鼓励和评价,及时的点拨和引导,精炼严谨的语言,短短的40分钟,清清楚楚,简简单单,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的教学环节,贾老师不但引领学生读通了古文,读懂了意思,还扩写出了一篇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记叙文,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学生练笔的间隙,他适时的报告让我们懂得了:小学生作文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作文就是用我手写我心;教学生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学生不喜欢作文,就是阅读课没解决好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对文本的阅读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作文也教也不教,今天的教是为了以后不教。寥寥数语使我们每位听课者对阅读、作文及其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难忘那独具匠心的课 这次还有幸欣赏到了上海新生代名师戴建荣老师对古诗《静夜思》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去品味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诗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诵之、吟之、歌之、舞之。我佩服他幽默风趣的语言,佩服他深厚的语文功底,佩服他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拓展,佩服他运用古诗平仄规律通过读、吟、唱及手势点拨指导等多种形式传递出的“月光如霜,望月思乡”的情感,佩服他对古诗这种课型的挑战,佩服他博览群书,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惧争议的思维和精神,原来古诗还可以这么 “且歌且吟且舞”地去教出别有的韵味儿来。同时我也深深地感悟到,没有教不好的课,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于钻研、不敢于创新的老师。 难忘那深拓文本的课 除了以上实和新方面的精彩,还可以用一个字“深”来概括李卫东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李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在这堂课中运用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鸟瞰——整体感知,把握全篇;解剖——抓住重点和疑难研读;会通——文内文外,深层探究”通过用教材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研读探究过程中,李老师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解读,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季羡林全程在德国所经历的这个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杀害600万犹太人的事情及1970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华沙遇难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默哀,对在二战中遭德国纳粹杀害的150万波兰犹太人谢罪的事情去解读德国这个民族,从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德国这个民族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是很理性的,这样的民族在全世界也少有,这样,就能很好地体会到季老为什么用“奇特”这个词来形容了。从而也明白了写文章不仅仅是从一件事上去考虑,而是从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怎么用词,怎么构思,读文章也不仅仅是在一篇文章的范围里去思考文章,读不通的地方就要把视野放到更宽更广的视野里去思考,这样跳出文外,全方位的去考察季老写下“奇特”这个词语用意,就使“奇特"一词更加丰满立体。 听完整堂课不能不感慨,李老师都是在用真情和智慧去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他的大气与洒脱让人难忘,他对教学过程整体的统领及思考难忘让人难忘,他制定的切实目标让人难忘,他巧妙的聚焦训练让人难忘,他颇有静水深流的意味更让人难忘。 难忘那妙趣横生的课 让人难忘的还有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以点带面辐射全文的学习,他将冯骥才呵护珍珠鸟的语言作了改变,高高“拎起”,在对话中将“呵护”推至前台,水到渠成地理解“信赖”,可谓妙趣横生。教学过程中,他循着作者的思路,进行人称的变换,创设了情景对话,学生在交流时进行了角色扮演。第一人称的表述让学生更自然地化身为物,以物自揣,学生们俨然成了一只只活泼的小珍珠鸟,嬉笑着,加上些小小的动作,表达着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着文本带来的喜怒哀乐。虞老师的语言总是那么不疾不徐,像在聊天,却扣住文本,比文本随意,直奔主旨,却化之无痕。师生的脸上也总是戴着笑意,时而微笑,时而呵呵地恍然一笑,时而哈哈地开怀大笑。不知不觉的对话理答中实现了人境合一。整堂课轻松、自然、巧妙和谐,妙趣横生,也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当然,让我难忘,让我暗暗赞叹的还有周一贯老师,德高望重的周一贯先生在本次活动中作了题为《重构语文“学导课堂”的应然性和可然性》的主题报告。周先生已77岁,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不用ppt,更不用稿子,可谓是满腹经纶啊。周先生在讲座中分析了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毫不客气地指出当下小语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学”。他结合几堂课,提出了“学导课堂”的基本策略及应该处理好的关系。他倡导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不”:学生已经懂得问题老师不教;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不教;老师教了学生还是不懂的问题老师不需要教。遵循这样的原则,课堂上老师尽可能减少课文内容分析式的讲解,给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堂堂精彩的课,一次次发人深思的报告,犹如盏盏明灯,浓缩着的是一种“悟”,碰撞的是一种“思”,传达的是一种“理”。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出了一条清晰明了的道路:如何用生命去构筑属于孩子们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几篇文字,重要的是要通过老师的导,让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世界;通过老师的导,汲取更多的知识,拥有个性的思维,从而燃起对更多领域的渴望和冲动,走出课堂后会有更多的想法和行动,向更加广大的空间寻求答案,从而同时也启发我们去思考,思考语文,思考生命,思考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