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10班 实行“学习小组捆绑评价”管理模式的 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我们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学生人数也呈几何级数增加,我们不再愁生源,但班额过大的难题也随之而来,如何破解大班额难题,是摆在我们每个班主任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近年来,在做班主任工作,也时时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如此庞大的班级,如此复杂的学生情况,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疲于应付,管理效果往往也不理想。我们学校的“三思”教学的理念给了我启发:教学上抓住核心知识,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没有那“一发”呢?又如何才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根“头发”呢? 一、把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让班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个班集体就好比一篇文章,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方块汉字,但一个方块汉字并不是组成文章的材料,必须组成词语或短语才能成为组成句子的材料,把这些语言材料组织起来,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然后再围绕这个中心表达的需要,运用这些语言材料组成若干句子、段落,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这才能成为一篇文章。 当我们接过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这篇文章的最基本的材料—一个个的方块汉字已经准备好了,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无法挑选的。但如何使用它,却是有我们发挥才能的空间的。古代有个土财主,他的母亲去世了,为了显示他有家教,有学问,就给他母亲写了一副挽联,原想着把自己的母亲比做孟子的母亲,应该写“德配孟母”,却写成了:“母配孟德”四个字,闹了个大笑话。其实想想,管理班级也是这个道理,如果组织不当,出现的后果可能就不只是笑话的问题,而是影响全班学生的前途的问题。 所以,每当接一个新的班级,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中心,要给班级一个灵魂。“让集体因我更优秀,让别人因我更幸福”这一人生追求,就是成了这个班级的中心,为了具体落实这一中心,又围绕怎样让集体因我更优秀,怎样让别人因我更幸福,确定“班级精神”,这样这篇文章的立意就完成了,接下来是如何组织材料的问题。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先把一个方块的汉字组成可用的语言材料—短语和句子。就是我们的学习小组,在这个短语或句子里,有实词,也有虚词,但每个词都有用处,这就是在学习小组里,根据每个同学的情况进行分工,各司其职。再把这些句子组成段落,这就是班里的五个大组,每个大组也有一个中心,然后组成班级,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在组织学生的过程中,也不是随便哪几个学生就能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了,正像随便两个字不能组织词语或短语句子一样,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组织,争取做到最佳搭配。在上学期,这几个小组中,就出现了些搭配好的和搭配不好的小组。例如,杨尚可小组,由杨尚可、董建新、耿欣怡、魏其臻四位同学组成,性格各异,学习程度不一,经过一个学生,每个同学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爱动的董建新静下来了,不爱学习想“混”的魏其臻“浪子回头”了,学生落后的耿欣怡信心增强了。但也有失败的组合,彭博宇小组等就是。 二、让每个学生忙活起来。 把材料充分利用好,组织成一篇好文章。一个好的句子,既不能缺字,也不能有多余的字,否则,这个句子就不通顺。组织学习小组也这样。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去安排,当然,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学习小组的成员也不能一成不变。 每个组织里如果有一个没事做的成员,那这个组织肯定安宁不了。我曾经总结过班里那些后进生,基本上是四无学生:无目标、无追求、无所事事,无事生非。其实,这些学生只是没有放对位置的汉字而已,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他一样能够发挥作用。像赵雪辰等,但有的看着是好材料,却不起好材料的作用,也是没有放对位置,如朱昊楠,所以,我们在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就借鉴了<:sonNaw:"on" PrD="魏书生">魏书生(职责另附) 学生座位是八排十列,每两列一个大组,每个大组前后分为四个小组。大组每周座位左右移动一个组,大组内部前后座位由组内自行安排,可以适当调换,但小组序列不变。这样,学生组织起来了,运行规则制定下来,班级的常规工作就可以规范有序自动运行起来了: 晨会:从周一到周五,从坐在最里边的大组向外依次主办,每小组每月轮流一次。 周会:周一升旗仪式,周一晨会值日主持周一的周会。 卫生值日:从周一到周五。从坐在最里边第二个大组向外依次值日,分工明确:各大组第一小组一楼至二楼楼道卫生及公物打扫与检查、保洁。第二小组为二楼至三楼楼道卫生、公物打扫与检查、保洁。第三小组负责教室,第四小组负责教室门前走廊。 执勤班长:每天一人,从早到晚,检查、督促、考核、记录、讲评。从周一至周五,每天一人,全面负责。 三、让学生想做事、会做事。 把文章读出来,请文章焕发出活力,班主任管理班级就像朗读一篇文章一样,要把文章的内涵表达出来,就要运用朗读技巧,把每一个句子的意蕴都充分表达出来。班级管理的机构组织起来了,戏台搭起来了,就要让学生按照预想的思路动起来。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几乎包办了一切,动手动脑做事能力都很差。再一个,大家都是学生,不少同学在家里就不听父母的,又怎样能让他听组长管理呢?在小组运行之初就出现了组长管不了组员的问题。下面是郑千聪小组给陈子昂家长开会的事。因此,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 1、指导: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职责,告诉学生每个职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间做,怎样做。其次,拿出专门时间进行培训,并且是多次培训,从作业的检查与收交、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程序,再到日常小组成员如何互相管理与配合,再到每周如何对小组工作进行总结与讲评,第三是在日常运行当中,对各学习小组的工作进行深入检查,在检查发现问题,是个别问题的,个别指导,具有共性问题的,在班里进行指导培训,经过近一个学期,大多数同学知道了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激励: 案例一:组长辞职事件。前几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犯什么错误能够把学习组长撤职?这引导了我的思考,如何调动小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两项小组评价制度:一是班级管理由执勤班长每天根据小组的表现,有一个打分。二是课堂上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的评价,当堂发“积分卡”,每个积分卡计10分。每个周末,各大组开个总结会,各小组展示本小组亮点,评出本组好学生标兵和明星小组,每个月表彰讲评一次。发奖励,给荣誉,升星级。 案例二:扣分不公。一次,一个组长反映,某执勤班长说,只要他执勤,决不让某某组得高分。后来我了解了情况,对执勤班长进行了再次培训,奖励和扣分都要有标准,不能依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加减分。 案例三:几个特殊学生如何处理。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冯舒婷等人小组分配的情况。刘双丽的例子。 、督促。 当整个班级的运行起来之后,老师的任务是掌握各小组运行情况,检查督促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四、实行学习小组捆绑评价的体会 初二各班实行学习小组管理以来,各班均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学生在小组管理中体会到成功和自信,参与管理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许多后进生在小组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自己每天每节课的任务,天天有事做,如原来许多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因为当了课堂内容记录员,上课有了做笔记的任务,不再说闲话,而是专心听讲记录。 、因为是捆绑式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监督,落到了实处。有个别同学因为经常违犯纪律,影响了小组得分,被小组请家长。组长带领全组三名同学给这名家长开会,指出其上课的不足,提醒家长加强管理。10班有一个叫张义夫的学生,从上幼儿园就话很多,因为请两次家长而没有改正,被逐出了小组。经过这一教训,本学期开学以来,上课基本不再说闲话了。 4、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因为小组有了凝聚力,组成班集体的基本单位形成了,班集体就有了依托,班级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小组,有固定的时间,也有一定的模式,这样班集体就自动运行起来了。像一部机器一样,进行了良性运行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