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阅读让我更理解教育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换,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我想,“两种思想”相结合,或许会生成第三种思想吧,那是自己“旧思想”的升级版。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一书是美国作家安奈特·布鲁肖和托德·威特克尔的著作。书中介绍了50个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方法。阅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为也在悄然变化。 变化一:
【书中语】
如果你要登上一座山峰,那么你先要站在山上;如果你要观光浏览风景,你必须先到达目的地;如果你要教授学生知识,你要先了解一个学生。
【阅读心得】
一直以为教师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在管理中忽视了对学生的了解。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才意识到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我只是一名“服务者”。怎样了解学生呢?在教学中,我们要先了解学情,学生已经会的,就不讲;学生不会的和掌握不好的,就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每节课都有所得。而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更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尊重差异、因人施教。
变化二: 【书中语】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的梦想,都有强项和不足,以及他所具备和缺乏的能力。但是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甚至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机会等等,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教师去相信。
【阅读心得】
我认为老师的公平、公正就是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所以在我的教育中,允许学生有一两次犯错误的机会,但是第三次就会“劈头盖脸”吵一顿。阅读了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开始尝试着给学生N次的改错机会。我渐渐发现,经过这样的调整后,我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极为和谐,我体验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轻松和愉悦。有时候和学生聊天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脱口喊“老妈”。 【书中语】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判断,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学生不遵守纪律,相反,是教师没有明确建立并持续强调一些规则及常规。
【阅读心得】
最开始,我也不知道规则与常规有什么不同,把两者的概念混淆了,所以总有各种问题不断发生。当我在书上看到这两者的概念时,我如醍醐灌顶。 “规则”是用来防止严重过失的,一旦打破,就会有相应的后果产生。“常规”是你想每一次用相同的方法来完成一件事。 当我弄清楚两者的区别后,在班级管理中,我和同学们讨论哪些是“常规”,哪些是“规则”。 “常规”有:早晨到校后,值日生值日,其他同学晨读;大课间,听到广播站队、有秩序地下楼做操等。“规则”有:不许打架骂人、不能影响上课秩序等。如果学生没有按照常规办事,就提醒他们复习一遍即可;如果是破坏了规则就适当惩罚。经过这样的区分,班级工作清晰明了,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也“更上一层楼”。
变化四: 【书中语】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证明,肢体上的距离会带来思想上的距离。很多时候,而且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教师会把自己和学生用某种障碍物(可能是桌子或者讲台)分隔开来。学生也没有意识到你在肢体(或者思想)上和他们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下意识地做出了反应。
【阅读心得】
通常教师在教室里会有自己的“舒服地带”。而离我们最远的地方就会出现纪律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移动中停留。尽量离学生近些,这样,做“小动作”的可能性就越小。我们可以站在做小动作学生的身旁,不需要责备、不需要提醒,他自然而然就会回到你的课堂上来。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教学方面,我渴望教学活动更有效、气氛更活跃,能触及学生的生命,聆听到生命的拔节;在教育方面,我期盼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因此,我阅读着、反思着、实践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