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文本留白 补写提示语 把语言的实践运用落到实处 ——《找骆驼》一课的的读写训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运用”也成为当下语文课堂的热门词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将“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结合《找骆驼》一课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找骆驼》一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通篇都是人物对话描写,并且大都没有提示语。如何利用文章的这一“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就成为该课的着力点。 写人物对话要写提示语,提示语要写得丰富饱满,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人物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跃然眼前,读者可以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正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如何写好人物对话的提示语显然是个难点。有些同学写对话时,只写“我说”、“他说”,而对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不作任何描写。这样,就较难把对话写好。实际生活中,人们每说一句话,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藏,总会伴随一些动作和神态等,这些动作或神态往往同说话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在写对话时对此作一些适当的描写,不但能增强对话的表现力,而且更鲜明地刻画了人物。 这篇课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几乎全都是人物对话描写,当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后,会发现这篇课文的对话描写和以前读过的人物对话描写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很多对话描写没有提示语。尤其是从第三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好的提示语会让文章更加生动,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在这组对话中,随着老人的回答,商人的心情啊、神态啊肯定是有变化的,有什么变化呢?老人说话时的语气啊动作啊是什么?没有提示语我们就不知道。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完后及时进行补写提示语的小练笔。 学生作品。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商人点点头。 老人笑眯眯地接着问:“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商人有点兴奋,激动地睁大了眼睛。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老人捋了捋胡子。 商人喜出望外,一把抓住老人的胳膊:“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运用”强调的是过程,偏重于学习探索,在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语言规律,习得表达技巧。这样的补写提示语的训练就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了如何写好人物对话提示语的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