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更理解教育 今年寒假有幸拜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感觉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很实用的书。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仿佛走进了实验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让我的思想境界得到再一次升华。作者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关于新教育教育理念、专业成长、人生幸福的一堂课,发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让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幸福人生=自己的专业成长,你想要多美满的幸福生活,你就要让自己的专业成长多少,这二者呈正比关系。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中,他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的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日复日,年复年地教书,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和评职称,写教案、教学反思、教学计划、总结等诸多材料,一边叫苦一边“奋笔疾书”。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应接不暇。真正静下来充实自己的文化、提升专业素养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 “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点,教师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作为一名老师,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五斗米之炊”。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自己也要不断学习! 读完这本书时,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充满闪光点,博得喝彩。反思自己的课堂,虽然做了精心准备,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语言贫乏,有时会被学生的突发状况而搞得手忙脚乱,有时不能处理就把学生的状况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是的,优秀教师是平时知识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效果当然有差距。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堂,而应当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的发展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挑战,社会需求对我们教师的评价了新标准。我们的出路,就是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是使我们成为教育理论专家,而是使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依托,以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起点,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最终达到改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高质量的目的。也因此使自己成为在某一个方面拥有话语权的教育行家。 语文老师难当,现在已基本上在业内达成共识。它不仅是要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语文(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都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也不必讳言,有不少语文教师自参加教育工作以后,已很少去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大部头的著作,只满足于“吃老本”现在的语文教材,较多地强调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忽视了充实自己。作为教师,应该学在学生的前列,方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向语文课堂。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让我们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一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览群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一面主动加强自身的科研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做教学实践中的“有心人”:这样,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学才能充满活力,新教育的实践才能落到实处,自身也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教学,才能达到“尊师爱生”的教学境地!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生长,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