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 新密市实验小学 张世红 当校长为我们推荐《爱的艺术》这本书时,我认为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很多读者在没有了解书的内容时更多的认为这是一本“恋爱秘笈”,其实不然,与其说这是一本和爱情有关的书籍,我更愿意把它归类为一本心理学、哲学的书籍,弗洛姆提出的那些观点更具有哲学思考性,而不是纯粹的教条式理论。 对于朋友来说,我曾经很羡慕那些有死党的人,觉得有一个死党时间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有这样的一个人来听我们倾诉,然而,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并不会再去羡慕那些人,这并不是没有拥有死党的渴望,只是说死党也并不是真正能了解我们每一个想法,就像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当朋友不能理解我们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以一种尊重并且爱护的态度来安慰,关心自己。此时,也就是我所说的自我的存在。 父母是我们所接触的最早的人,同时也是早期关系最亲密的人,因此,对于父母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在弗洛姆看来,父爱与母爱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母爱和父爱都是不存在的。 母爱的性质是博爱,是无条件的爱。这是出于母亲的本性。也就是说,作为母亲,无论他的子女是美或丑,聪明或愚蠢,勤奋或懒惰,她都会爱他们,这是一种伟大的爱,被无数的文学作品所歌颂。母爱是无条件的,因此,对于母爱只能接受而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去争取。 接下来是父爱,父爱与母爱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性质是公正,也就是说,你要表现得优秀我才爱你,如果你很糟糕,我会厌恶你。正因为这个,歌颂母爱的诗句就远远的超出歌颂父爱的了。弗洛姆认为,如果母爱的产生是出于人的本能,那父爱的产生则要归于社会原因了。由于在父系氏族社会,父亲掌握着权力和财产,因此他需要挑选最优秀的儿子来继承他的位置,他的爱必须是有选择的。我们也可以从圣经中可以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 正因为如此,如果一个人从小和父亲在一起,他会比较正直,如果总是和母亲在一起,则他会比较宽容。正直和宽容在我看来永远是一对矛盾的优点,严于律己宽于律人永远只是理想的道德标准而已,一个正直的人对待别人也一定是严格的,因此,我和一个正直的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感到很累。 作为教师,我了解课堂教学的艺术,也相信每个行业都存在它的艺术,但是,爱也是一门艺术吗?弗洛姆肯定地告诉读者,爱是一门艺术.像学习音乐、绘画、游泳一样,这门艺术的学习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在这本书里,作者清晰地阐明了爱情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他指出,爱是一种积极的、在人内心生长的东西."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因为,正是通过给,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富裕和活力."从物质的角度来看,"给"是财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给"并不是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者作出牺牲,而是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一个人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知识、悲伤和幽默等一切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在给的过程中,不是把对方看作帮助的对象,而是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通过这种"给",既丰富了他人,同时又提高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感.弗洛姆说:"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取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