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孝道,及时莫迟疑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每一次学校提到“孝亲敬老”时,我的内心里翻江倒海,我那勤劳善良却也多灾多难的双亲呀! 九年前,唯一的哥哥去了。 父母从此与我共同生活,最初的一年里,父母的精神一直无法回到原来,工作的我们只有在下班后和父母一起做饭,看电视,常常为了逃避很多共同生活的话题,让我话到半截收住嘴,常常为了顾忌父母的心情,我努力改变自己的性情和生活方式,多用自己工作中十足的干劲,分散他们的心神,不让他们孤单相处,进入悲伤的心境。 特别记得的是失去哥哥的第二年,父母与我同住后的第一个节日——端午节,我首次开始思考这个两难的问题,平日里和父母同吃同住,公婆也非常希望在节日里我们回家团圆,我不能看着父母孤单的守着一屋子的寂寞,真是去也不是留也不是,为了双方老人都能顺心快乐,我于是敞开心扉和他们商谈,过节的时候就采用“轮流”的方式,这样姐姐也轮流,我们就不会丢下孤单的父母,同事也能在我们与父母相处时,让孩子们早一天到爷爷奶奶家,让他们也享受天伦之乐。 父母因为晚年丧子的打击,常年生病,一年至少住一到两次医院,为了让父母的身体好转,开导解劝,病房陪护,半夜突发抢救室的危急,手术中的焦灼……常常让我筋疲力尽,但每每想到那曾经贫穷勤劳的双亲,一切都得咬牙挺着。 父亲身体一直不是太坏,一生勤劳,能吃苦,但脾气暴躁,哥哥走后更是“暴躁加自我”,有时他的做法,常常无法接受,他的想法也一时不易改变,但想到哥哥,我们都极力改变自己,更好的接受,宽容。 九月,父亲病了。 这一次,我的心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 我无法接受父亲的病情,我总是告诉父母,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我会努力让你们坐上咱买的汽车,我会努力让你们到北京看看,我会努力让你们成为值得骄傲的父母。 也许原本美好的愿望在今天这个时刻,在无数的医治无望于病痛中将永远成为遗憾。 与父亲在病房中,才感觉,有时候,为什么就没有这样详细的端详父母那张熟悉而又苍老的面容,父亲明显瘦了,每天下午陪着父亲走出病房,走出医院,小心地陪着他心情,斟酌他的每一次晚饭,放慢脚步陪他走在林荫道上,目之所及的小食品,都要问他“想不想吃”,许久许久的生活往事不断涌上心头,我俩甜蜜的回想着,絮絮叨叨地唠着曾经的生活,生活中曾有的甜蜜,生活曾有的希望,和父母辛劳中的坚守……让他试穿一件又一件衣服,直到他满意。看着父亲很高兴地吃着热腾腾的烤红薯时开心地笑了,我的泪却夺眶而出——人间孝道,及时莫迟疑。拐过头,急匆匆的擦去。 父亲吃的越来越少了,病也越来越重。 常年工作的我们,平日里总是面条,米饭轮换着吃,直到父亲病了之后,才开始每天把做饭当成很重要的事去对待,每顿饭总是先想着父亲的口味,平日里对生活里不太在乎的小事,因为父亲也变得格外重视,于是对生活曾经的麻木也开始复苏,变得精心起来,细心起来。厨房里常常是三个锅同时进行,我总是在热气腾腾中忙的团团转,却从没有一点儿的抱怨,生活的真滋味仿佛也就在这时才体会出来。 除了陪父亲闲聊之外,内心里一刻也不想让自己停下来,仿佛停下脚步就会让自己的心无法接受即将面临的未来,也仿佛只有忙碌着才感觉又为父亲做了些什么,我也知道这其实是在宽慰自己的心,不让自己有更多的愧疚和追悔。 父亲日渐消瘦,日渐衰弱,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击倒了本就极度虚弱的母亲。母亲始终无法释然命运的安排,不能接受父亲的变化,在焦虑煎熬中突发心脏病,为了能更好的照顾,与院方申请,让父母同时住在一个病房里,两个床位,左边是父亲,右边是母亲。每一个24小时,我和姐姐轮换着,从那天开始我们从没有脱衣上床睡过。身心极度的疲惫中既盼望着时间流逝,又那么渴盼时间凝止,好留住父亲。 父亲无法下床了。 父亲更是一天天焦躁不安,无法安心躺下。 父亲一米八二的大个子,扶他躺下容易,扶他起来就很难了。起初是一个胳膊搂着他的脖子,另一只手紧抓他的手,嘴里喊着号子——“一”“二”,“三”字出来时,猛地一用力才能真正起来,稍一迟缓,就失败了。父亲坐起来也就最多两三分钟的样子。只有凭借药力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这种“起来”“躺下”的频率就不断的升级,到最后,父亲起来需要我和姐姐同时用力,两人配合着才行。 十次,二十次,五十次,一百次…… 我和姐姐腰酸背痛,却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父亲已经吃不下东西了,我们还能为他做些什么呢?我们多想在父亲无数次的躺下起来中感受父亲生命的力量呀! 到今天,也许我更明白——陪着走走,累了歇歇;陪着坐坐,看会儿电视;陪着病床,累点儿苦点儿……这些都是多么珍贵呀! 可是父亲还是,去了,永远的去了…… 我没有了可以尽孝道的地方,我泪流满面。 为人子女,饮水要思源,圆满生命,尽孝无愧意。千万不能让时光流逝,追悔不已。 一定切记:莫道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