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爱在行动
文  章:361
评  论:21956
访问量:348918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教育始于尊重 ——读《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有感 这是老师给我送的哦!
分类:读书笔记   2014-02-25 19:19

开始


src="p:///up_fi/swf/796b/sucaif10.swf"
qual="high" pluginspa"p:///go/glashpla" g1"><>

 

教育始于尊重

                         ——读《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有感

 

 

《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是【妈咪在线】寄来的书,爱不释手,用心阅读,静静感悟文字的美好。

 

书中孙云晓老师用朴实的语言诠释着家庭教育的真谛——亲子关系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书中以一个独生女的父亲的教育经历和感悟。在对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教育实例的生动叙述中,娓娓道来教育的真谛。一个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案例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亲耳听过,亲眼见过的平凡小事。但作者却能在这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真谛。

 

书中第三章——教子成功的十大招数中,教育从尊重开始,给我留下了难以挥去的思绪,翻来再翻去,连读了三遍。我们在生活中可能觉得,孩子越来越和自己不贴心了,什么也不告诉你了,什么都和你对着干,我们了解孩子想什么很难,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往往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启动了自我保护的程序,他们不希望受到伤害和人格侵犯。

 

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沟通,也都是做父母的对子女不够尊重所致。因为没有尊重,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会有抵触情绪。态度好的,会默不作声,或者口是心非,应付而已,态度不好的则从争辩到争吵甚至争斗。随着孩子年龄的上升,其自尊心逐步增强,同时,知识、智力、表达能力和体力等等“实力”也不断增强,则会公开和父母叫板,结果是不再对话,只有对峙。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让孩子真正感受家带来的温暖,让和谐的亲子关系带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o)

 

尊重孩子,从态度做起,学会倾听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是尊重和平等的第一步。不管我们有多忙,有多累,不管孩子的问题有多幼稚,多无聊,我们都要认真回答,而不是装作没有听见,或者厌烦的回答:“小孩子,咋就那么多的为什么,就不能安静一会,不说话,能当哑巴呀?”孩子就会好无趣,内心就会感觉,妈妈怎么就会忽略我的感受,妈妈整天说爱我,我怎么就觉得,妈妈不爱我了呢。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在成长中,就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和父母沟通,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很难调和。

 

往往孩子放学回家时,我正在厨房做饭,孩子可不管妈妈正忙于做饭,无法与他聊天。一进家门,就想把学校里发生的那个事,或者在教室,在上下学路上看到的事情,或者不理解的现象,等等一股脑的要说出来,这是,我们在忙,也要停下手中的活,认真听孩子的问题,用心解答,甚至要丢开手中的活,认真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回答,让孩子觉得父母如此的在意自己,如此的尊重自己的存在,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如此的重要。理所当然,孩子的到父母的尊重,就会尊重父母,就会听话。一切的教育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父母倾听孩子说话,是显示对孩子信任的极好方式。亲子间沟通时,父母要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多说话,自己多倾听,无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都要耐心倾听,不要中途打断或显示不耐烦的样子。认真倾听孩子的说话,孩子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得到了父母的信任。他也就会把很多的心里话告诉父母,这样为父母提供更多了解孩子的机会。所以,倾听孩子的说话更有利于亲子沟通。

 

在自己的看法和孩子不一致的时候,要耐心听取孩子的心声,让他充分表达。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自己认为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先批评一通,要问清情况,要允许孩子解释甚至争辩。

 

哪怕孩子说的是偏激的和荒谬的,首先认可孩子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来分析,说服他接受你的看法。如果不能达成,也不要硬来,聪明的父母会找合适的时间来说。

 

遇到孩子出了问题犯了严重的错误,先问问孩子为什么,然后再处理。孩子内心都有良知,他错了,是能承受批评的,但是假如你没弄清楚事情的原因,冤枉了天真的孩子,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生难以平复的伤痛。

 

尊重孩子的选择

 

过分压抑孩子爱玩的天性,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性格、人格损伤。大部分心理疾病都是在童年形成的。孩子需要释放过分的精力,需要亲近大自然,需要打滚、冲撞和小的挫折,还需要懂得秩序,这些,游戏都能给予。

 

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选择玩儿的权利,让孩子在玩儿中尽情享受美好的童年。而不是抢夺孩子的时间,把孩子的童年变成补习班的小时代。

 

不要强迫孩子参加学习班。专家说,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因为兴趣是快乐的源泉。孩子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就自然有了学习的动力,这种有兴趣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持久的。因此,家长不要盲目地给孩子报兴趣班,任何学习都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快乐。

 

每个人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观,家长的幸福标准不能强加给孩子,而且,我们也无法断言,未来孩子生存需要怎样的手段。生存技能和社会需求都在不断变化,唯有不变的是,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品德和生存智慧。

 

儿子现在已经上初三,在目前为止,从没有上过关于学习的补习班,就在小学的时候,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在假期里上过乒乓球班,直到现在儿子仍然喜欢打乒乓球,尽管自从上了初中,再也没有上过。

 

初中的课余生活大部分都是打篮球,儿子很喜欢在周末的时候,约上几个同学,一起打篮球,挥汗如雨的感觉真好。

 

儿子不喜欢上补习班,他说,在教室里老师讲的就已经能听明白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勤奋了。自己的课堂都不学的学生,怎么会在补习班学呢?似乎有点同意儿子的见解,于是儿子没有了复习班的烦恼,儿子的意见得到了我们的尊重,他很快乐。

 

没有补习班,儿子学习很刻苦,很努力,因为父母对他的尊重,让他更加的要证实自己没有补习班,一样可以优秀!这也许就是尊重下,教育的魅力。

 

尊重孩子的感受

 

年龄越小的孩子,生活节奏越慢,家长对孩子应越有耐心,“耐心等待”应成为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但很多父母为了省事,都用包办代替似的快节奏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快乐。不知父母们有没有发现,你越不让干的事情,孩子是越想干,而且对自己能动手干的事情特别专注,特有耐心,他们非常享受这种自主所带来的快乐。

 

孩子的感受,就是孩子的兴趣,就会督促孩子用心去做。

 

孩子快乐、生气、委屈、害怕等情绪都会自然地出现,而且比我们成人来得更直接。这些情绪对孩子来说都有着其存在的价值。比如快乐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境,并愿意再次尝试或保持这种现状;而生气则让孩子出现认知上冲突,他们会试图改变这种现状,去重新找回快乐的状态。而这种试图改变正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同时愤怒生气等也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帮幼儿疏导自己的失落或伤心。因此,孩子的各种情绪体验都应当被接纳和尊重。所以,专家告诫各位年轻的父母,对着一个正在哭泣的孩子大叫“收声,我数到马上收声”,是很不妥当的做法。

 

尊重孩子的感受,想想我们自己,正伤心,正流泪,能立刻收住吗?我们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一个孩子就必须做好呢?想想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学会理解父母,理解周围的人,长大后就会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是必须要做到的。

 

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批评和惩罚也是必要的。

 

但是,惩罚孩子之前,一定要惩罚自己,因为孩子的错误一定有家长失职在先。

 

教育始于尊重,有个人人皆知的例子,我想再与大家分享一下: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一本书,就是一位大师,面对文字,就像和大师屈膝聊天,很温暖,很温馨。文字中某些话语会轻轻触动心灵的那根弦,产生共鸣,也想以文字记下。

 

感谢孙云晓老师文字带给我的思考!

 

 

 

 

 


src="p:///up_fi/swf/9b9a4c7/sucaif160510.swf"
qual="high" pluginspa"p:///go/glashpla" g""><>

 

 

 

4
浏览(2109)┆ 评论(42)┆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